小衙内没时间观察战果,马上衔接“横扫千军”
,向右后方横击阻拦,自己右手围拢过来的敌人。
鞑子太多了,他不敢停留,马上象农民使用钐镰,即长柄镰刀割草或者割芦苇一样,快回防,斜向下击打右前方,另一个鞑子的肩胛骨。
一击得手后,他迅提拉,用铁连枷上的铁链,还有短棍上狼牙一样的尖锐钉头,尽量破坏敌人的身体平衡,干扰他下一步的技术动作,预防“回手掏”
式的反击。
钝兵器击杀全铁甲敌人,一般最好选择肉少骨头多的人体部位下手,如头骨、肩胛骨、肋骨或者脊椎骨等。
因为这些部位,缺少脂肪和大肌肉群等,软组织的包裹和缓冲,只要全力打中,至少是骨裂,能让敌人尽快失去战斗力。
小衙内作为开路先锋,没想过能有效杀死多少敌人,而是用铁连枷大力击打,破坏敌人的防御、反击和阵型,迫使他们避让逃脱,为后续九人开辟进攻通道。
紧随其后的第二个重甲突击骑兵,手持明军长达十五尺,约合现代米的“过船钉枪”
。
该枪枪头长一尺,锋部尖锐。
枪柄为积竹柄,长一丈四尺,围三寸七分,髹朱漆。
这种约为人体三倍高度的长长矛,古代又称为“三寻枪”
。
由于枪头较重,重心靠前,这名枪兵的右手攥紧枪杆中部,左手抓牢枪杆中下方位置。
双手都是反握枪杆,并把线枪高举过头或者在额头部位。
这个动作包含两种杀敌技巧:一种是常规的双臂合力刺击,另一种是以右手做支撑点和方向瞄准,同时略微松开手掌,虚握枪杆,用左手握实抓牢木柄,以“滑把”
的方式,灵活伸缩突刺敌人。
与瞄准迎面冲来的敌人,面对面对刺冲撞不同,明军真实的骑枪技术,是斜向刺击马身左右两侧的敌人。
这个榆林边军骑枪兵,反握枪杆的左手,抓紧枪杆下方,迅砸向,同样反握枪杆的右手大拇指和食指。
枪杆就从鸟铳铳管一样的,松弛虚握的右手手心滑出,刺向右前方敌人的腰眼。
能否刺穿鞑子的铁甲不重要,尖锐的矛尖,传导给腰肾部位的巨大压强,就能让对方痛不欲生,暂时失去使用冷兵器的格斗能力。
这个原理,与我们普通人被一元硬币粗的擀面杖,稍微捅一下就会疼痛,是一个道理。
此时双方的战马,都是同方向奔驰。
明军骑枪兵有右手做突刺的距离参照物,和支撑点,过船钉枪不会刺入过深。
这名战兵一击得手后,迅用左手抽回枪杆。
再侧身以同样方法突刺自己右手方向,一个猥琐靠近的鞑子战兵面部。
只可惜这家伙反应迅,马上低头俯身,并适度拉紧马缰绳,减落后,错开明军枪骑兵的刺击。
双手同时握住长枪枪杆,其中一只手握实抓牢,另一只手虚握,只作为枪杆自由前后滑动的通道。
这种技术,在中国传统武术中称为“滑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