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独金融不一样,即便贾琏也只是懂一些皮毛,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这点皮毛也是高低提炼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入手,进入皇帝的视野,并且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这就是贾琏的谋划。
贾府最大的问题就是命运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四王八公这个权贵集团,注定是要被瓦解分化,从小说的结果看,皇家还是留了余地的。
这种留余地不是仁慈,而是怕兔死狐悲。
所以对于皇帝千万不要抱有任何幻想!
为了那个宝座,连至亲的人都能杀的血流成河的历史写在史书上,你一个外人竟敢心存幻想?伴君如伴虎,老虎要吃人的。
贾琏的目的很明确,找一个需要很长时间都能挥作用的重要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比历史上的人物,和珅就是一个比较合适效仿的对象。
当然,效仿和珅的理财能力就行了,揽权揽财无度则不可取。
我有用,还有适度的把柄在皇帝手里,即便被清算也不会一命呜呼。
嗯,就这样了,安安稳稳的一辈子荣华富贵就好。
什么,你说后代?儿孙自有儿孙福!
贾琏也不清楚这样的谋划会不会起作用,只是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因为并不冒险!
次日,乾清宫,勤政的承辉帝批了一个时辰的奏折才起身活动一番,突然一拍脑门:“忙晕头了,来人,召忠顺王和张侍郎。”
大周朝太祖皇帝对朝会制度进行了改革,每月初一和最后一日大朝会,每十日一次小朝会,三品以上官员于文华殿座谈,就最近国内大事进行汇报总结。
太上皇时期,小朝会进行了调整,内阁大臣,六部九卿才有列席资格。
承辉帝登基后,多了一个习惯,经常于乾清宫召见亲信大臣。
身材肥胖的忠顺王气喘吁吁的先到一步,拱手的同时四十五度鞠躬,这是日常面君的理解,跪拜只有在大朝会开始时才用的大礼。
张廷恩不疾不徐的步伐随后也出现了,见礼后笑道:“陛下急招,可有急事?”
言下之意,我那事情一堆呢,得赶回去处理。
承辉帝倒是没在意他话里的意思,怎么说呢,喜欢信任你的时候,可以放纵你的随意,猜忌你的时候,这些随意就是罪名。
任何人任何事,一旦进入到“论心”
的阶段,在皇帝眼里基本就是没一个地方是好的。
说到论心,古代最经典的案例是“莫须有”
,最近的经典案例是“抛开始事实不谈”
。
“嗯,先看看这个再说。”
承辉帝丢给张廷恩一本小册子,这让忠顺王的眼神里闪过一道嫉妒,明明是我先的。
张廷恩也不废话,接过小册子之后翻开就看,忠顺王赶紧站在侧后跟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