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孝经》是太子出阁之前就由识字的内监教读,在出阁之后又令先生们仔细宣讲的,务求让太子体会到他的苦心。
如今一听沈瑢竟然能在老家守孝六年,还连宫里姐姐该守的孝都代守了——且不管是不是自愿,这就是个极好的典范,正好拿来给太子做个样子。
至于说乡下没好先生以至于读书不佳?那还不容易得很?宫里头教导太子的先生,都是非状元榜眼不能担任的,跟着他们读书,还有个读不好的?
这么想着,成化帝难得地愿意开口多问几句:“何名?”
“父亲给他取名一个荣字。”
万贵妃可是很不喜欢万瑢的名字,睁眼说瞎话。
成化帝摇了摇头:“不……好。
取,纸笔来……”
这位皇帝治国上有些懒惰,于书画上却有些勤快,不但会画,据说还常自己写个青词什么的跟上神沟通一下,所以文化方面是很过得去的,待内侍磨得墨浓,便提笔蘸饱了墨汁,在纸上写出一个字来:“既来,读书……朕,赐一字。”
沈瑢伸头一瞧,险些笑了——纸上大大写着一个瑢字。
这不巧了吗?
“君子,佩玉,?瑢,其声。”
成化帝写完,显然对自己挑中这个字很满意。
毕竟是来给太子当陪读的,总该有个好听的名字。
要说“荣”
这个字本身呢其实不算坏,草木茂盛谓之荣,也算是有意境的。
无奈要是跟万家其他人的名字排起来看,那就俗得很了。
成化帝到底是文化人,看不上这个名字。
万贵妃的表情略有那么点儿失控,口气也不是太好地对沈瑢道:“陛下说的话,你可听懂了?”
那还真的能听懂,毕竟这也是他自己的名字,当初他还特地查过字典,?瑢就是佩玉的声音,而君子比德于玉,为了规范自己的德行,特地佩玉而自省。
所以成化帝挑中这个瑢字,真说明人家还是有学问的。
当然,万贵当初为了给小儿子起名,翻了好些书,也是很辛苦的了。
“臣懂,陛下是教导臣要做个君子。”
沈瑢其实还能说得更多一点,无奈他对于明朝的官话掌握得实在不行。
明朝以中原雅音为正,官话就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尽管永乐帝时期就已经迁都北京,但与沈瑢所熟知的北京话还是有区别的。
原身倒是从小就学讲官话,但回山东老家住了六年,这口音也忘得差不多了,万家人给他恶补了几天,沈瑢也就只能讲到现在这个样子了。
不过这回答很准确,成化帝也就满意了。
主要是万家人的文化水平他心里也有数,沈瑢能听懂个?瑢是佩玉之声,已经算是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