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铅笔做得还是比较粗糙的,沈瑢虽然打着万贵妃的旗号,但在万家也还没能呼风唤雨。
这笔芯是阿银爹在京郊找了个瓷窑捎带脚儿替他烧了一斤,然后那种带凹槽的笔杆太麻烦,他就先用两片小木片夹住,然后在外头缠一圈儿线绳。
这么干的结果就是,为了笔芯不易断就得烧得粗粗的,且一旦用秃了要削的时候,就得把线绳先拆开几圈……
但即使如此,这也能称得上是一根笔了,比之前的炭笔可强出太多!
以至于沈瑢上交的这几页硬笔作业也写得意气风,除了繁体字可能会漏掉几笔之外,自我感觉挑不出毛病。
大明考试也极重书法,刘健自然看得出好坏,原本打定主意要冷处理沈瑢的心思都维持不住,情不自禁地走下来接过了他手里的铅笔:“这是——何物?”
“此物学生给它起名叫黛笔。”
铅笔的名字好难解释,沈瑢干脆就另起了名字,“就是用黛石与粘土混着烧的。
这东西若是大量地烧起来,一根笔芯的价钱便极贱。”
沈瑢笑嘻嘻地扔出了大杀器,“可若是用起来,这一根笔芯写上数千字不成问题。”
他一下子从书箱里抓出一把来:“学生这次做了好些,送给先生们都试试手。”
这一堂课可想而知上成了什么样子。
就连刘健都有些心不在焉,直到太子都说了“先生们吃茶饭”
,他才忽然想起来,连忙叮嘱:“午后骑射课,殿下务必谨慎,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切以殿下安全为重!”
有了武课对沈瑢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功课少了,毕竟太子下午要上课,写功课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文官们再怎么想压倒武官,也不敢让太子写功课到三更半夜。
第二个好处就是,他终于能尝尝宫里的饭了。
然而一尝之下,颇为失望——这御膳房的手艺,比起万家的厨子可差远了。
说实话,跟他大学食堂的水准差不多,只是摆盘好看点而已。
甚至因为调料没那么丰富,还不如一些窗口的小炒。
其实这就是沈瑢知识缺乏了。
明朝没御膳房这东西,管饮食的机构是光禄寺和太常寺——光禄寺管活人吃饭,太常寺管死人祭祀。
所以光禄寺可算皇家食堂,因此这个味道也颇对得起皇家“食堂”
水准——排场很足,水平一般。
在万历年间有“京城四大不靠谱”
的说法: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
只看光禄寺上榜,就知道那饭菜味道确实不怎样了。
前期的几位皇帝,比如洪武帝,在口腹之欲上没啥要求,也没意见,但是后面的帝王就渐渐忍不了,于是宫内的日常饮食也就归入了内廷,也就是尚膳监和尚食局——前者由内监管理,后者由女官掌管。
外廷只管面儿好看,内廷当然就要研究主子的口味了,自然水准也就嗖嗖提高,这才符合人们心目中皇家厨子的水平。
然而文华殿这边的膳食,按规矩是由光禄寺管的,只不过太子那份里头,有周太后的关照。
周太后做为祖母,在太子生母去世之后就一直照顾他的,给孙子多添几个菜也是顺理成章。
另外多交待一句,再照顾一下几个伴读那也是顺手儿的事。
然而她再怎么交待,也交待不到沈瑢头上,所以满殿内就沈瑢这份儿饭菜,是纯纯的光禄寺出品,食堂菜!
沈瑢不知道这里头的猫腻,但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