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到达目的地魏玛时,这篇诗作也就完成了。
这首《玛丽恩巴德悲歌》,不是一首无足轻重的诗,它是歌德晚年最重要、最发自内心深处的诗,因而也是他自己最喜爱的诗。
这首诗标志着他勇敢地向过去诀别,毅然开始新的。
卡尔斯巴德(karlsbad),即今捷克著名疗养胜地卡罗维发利。
埃格尔(er),地名,从卡尔斯巴德到魏玛途中必经的小镇,今在捷克境内。
珀斯内克(p??neck),地名,今在德国境内。
歌德曾在一次谈话中把这悲歌的诗句称做是“内心状态的日记”
,也许在他的生活日记中没有一页会像这些诗句那样把自己感情的迸发和形成如此坦率、如此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一份用悲怆的发问和哀诉记录了他最内在情感的文献。
他少年时代的那些宣泄自己情感的抒情诗都没有如此直接地发端于某一具体事件和机缘,这是一首“献给我们的奇妙的歌”
,是这位74岁的老人晚年最深沉、最成熟的诗作,恰似这秋日的太阳散射出绚丽的光辉。
我们也没有见过他的其他作品如同这首诗似的一气呵成,一节紧扣一节。
正如他对埃克曼所说,这是“激情达到最高峰的产物”
,同时在形式上它又和高尚的自我克制结合在一起,因而把他一生中这一最热烈的时刻写得既坦率又隐秘。
这是他枝繁王茂、簌簌作响的生命之树上最鲜丽的一王,直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没有凋谢和褪色。
9月5日这值得纪念的一天,将世世代代保存在未来德国人的记忆和情感之中。
约翰·彼得·埃克曼(johannpetereckerann,1792—1854),德国作家,1823年起成为歌德的挚友和文学上的助手,参与歌德作品的最后出版工作,他本人最重要的著作是《和晚年歌德的谈话》(简译《歌德谈话录》),记述了1823至1832年歌德和他的私人谈话。
是那颗使他获得新生的奇异的明星,照耀着这一王,照耀着这首诗,照耀着这个人和这一时刻。
1822年2月,歌德不得不对付一场重病。
连日的高烧使他的身体难以支持,有时候甚至昏迷不醒。
他自己也觉得病得不轻。
医生们看不出明显的症状,只觉得情况危险,但又无计可施。
不过,正如病得突然那样,好得也突然。
这年6月,歌德到玛丽恩巴德去疗养,当时他完全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仿佛那一场暴病只是一种内心返老还童——“新青春期”
的征兆。
这个沉默寡言、态度严峻、咬文嚼字、满脑子几乎只有诗歌创作的人,在经过了数十年之后又一次完全听凭自己感情的摆布。
正如他自己所说,音乐“使他心绪不宁”
,每当他听到钢琴演奏,尤其是听到像席曼诺夫斯卡那样漂亮的女人弹奏时,他总是泪水泫然。
由于深埋的本能欲念不时冲动,他经常去找年轻人。
一起疗养的人惊奇地发现,这个74岁的老人直至深夜还在和女人们相聚在一起,看到他在多年没有涉足舞会之后又去跳舞。
正如他自豪地说:“在女舞伴们变换位置时,大多数漂亮的姑娘都来拉我的手。”
就在这一年夏天,他的那种刻板的禀性神奇地消失了,而且心扉洞开,整个心灵被那古老的魔法师——永恒的爱的魅力所攫住。
人们说冲锋陷阵才是勇敢,盾牌只是懦弱者的遮羞布人们说前人智慧超越后人,后来者最好虚心受教人们说种族的高贵或低贱,是天生而不可逾越人们说真理早已写在教条里,质疑者愚蠢又可笑人们错了。成见和偏见是世...
阮觅嫁给了南阳侯府的次子顾云暄,可是这位侯府次子不仅混账,还被阮觅发现他有一朝显贵就要降妻为妾的心思。阮觅怒,不顾众人反对坚决和他和离了。可是和离不过三年,顾云暄突然就成了元后嫡子,还登基为帝了...
内敛高冷女x内敛高智男。重生一世,携手探寻那最黑暗的深渊。...
养了自己十几年的父母,居然不是亲生的,而这一天,亲生父亲带着亿万家产来接自己...
接档文每次重生都不可描述,求点进作者专栏收藏比心心黎青颜穿了。穿到了一本不可描述的成人书里。好在,她不是跟各种男人不可描述的女主。也不是和女主抢一堆男人的炮灰女配。但却成了女主心头...
末世突然来临,毫无准备的江莉就这么直面自家老父亲的死亡异变,孤立无援的她,正在恐慌当中时,无意中竟然激活了一个跟游戏似的交易平台。这一下食物不愁了,只不过这积分的收集让她有了一种捡垃圾的感觉。还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