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明朝时一年春节,倭寇在福建沿海一带杀人放火,抢夺财物,乡民扶老携幼逃命。
乡民在黑夜中逃到一处偏僻郊野时,眼见倭寇就要追上,大家感到万分惊恐,、前面出现一大片蔗林,乡民便逃入蔗林,躲避,避过倭寇,逃过鬼门关。
逃出生天的乡民都认为这是天公救命,于是每年的大年初九凌晨便祭拜天公,以谢救命之恩。
而拜甘蔗也具有不忘蔗林藏身救命之恩。
作了说明后,应会长对王向堂师徒道:“看到你们的手艺了,马来西亚的祠堂请你们师徒帮助设计。
石窗运输不易,还请你们派人到马来西亚现场取石雕刻。
王厂长你给算一下需要多少人员,出国签证的事我立即给你们办理。”
石窗雕刻与安装确实需要技工现场操作,因为文化传统差异,雇当地民工雕刻的石窗总带着马来西亚本土的味,而应氏祠堂的基调却是中国传统式的。
华人对中华传统的坚持比中国本土的国人更强,东南亚的华人犹重传统,认为祠堂是家族风水的基础,祠堂华丽则家族兴旺。
为什么世界各地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华人街,保持着原生态的中华文化而不被同化?因为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张桂芳听了大吃一惊,派人到马来西亚干活,这不成了跨国的劳务输出了吗?马来西亚虽不是发达国家,可这对仙居这样的小县城里的人而言,以普通的石雕工,而非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为对象的劳务输出绝对是第一次。
不自禁担心地问道:“石雕技艺精湛的员工我们工厂里易找,可他们既不通马来西亚语,又不通英语啊。”
“没事,只要通中文就行,如能通闽南话更好,工资嘛,就定五千人民币每月,不管工不工作,出海曰开始结算,你看这样行不?”
应会长拿出一叠表格说:“参加的人员每人填好表,其它的我交给劳务输出公司代办。”
只要会中文、能识字,年龄五十五岁以下的石雕工都行,工资是现在工人工资的六到八倍,出国手续都由对方代办,并且每人可以预支一万元作对方支付的保证金,哪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消息传回石雕厂,一下子沸腾了,没一小时,十六名报名人员即满。
“老子一辈子没坐过飞机,这次开一开洋晕。”
看到报名表上有他的名字,吴贵瘦师傅大着嗓门在园子里嚷着。
资料递交上去了,找担保、签证,护照,合同等等手续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工具等等还得打包提前船运过去,本次确定的领队为张桂芳,为防万一,她临时报了个英语口语速成班。
听闻这个消息,吴副县长带队到石雕厂现场发言道:“一百多年前,仙居石窗曾通过海运抵达东南亚,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由产品输出转化为技术输出,派出精干的队伍,把传承了千年的石窗技艺带到那里,在华人圈里宣扬我仙居文化,这是仙居与国际交流接轨的大事之一。”
劳务输出一事提高了石雕厂的名气与美誉度,原来向银行提出要求增加贷款釆购新设备的钱一直没得到落实,现在,在县政府领导的干与下立即拨到账户上。
因为高水平的技工不久将奔赴马来西亚,李宅的祠堂修耸任务开始加班加点地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