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瞬间,他觉得他的内心里有什么东西碎裂了,再难弥补。
那枚挂坠并不值钱,却是王帆花了一天的工钱买来的,那里是一粒米粒,上面刻着王帆和李晓明的名字。
2
当年,本省试行先出成绩后报志愿,且实行网络填报志愿模式,由于系统是第一次上线运行,教育局安排了专人24小时守在电脑前,以便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避免因为系统原因导致学子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发现大批考生志愿几乎在同一时间进行修改,负责人第一时间组织人手进行了排查,初步排除了系统原因后,谨慎起见,负责人将此事向公安机关进行了报告。
考生志愿被修改将直接影响到这些人的人生轨迹,公安机关不敢怠慢,迅速展开调查,发现大部分考生的志愿只是诸如专业、是否服从调剂一类细微的修改,但有一份志愿却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这名考生叫王帆。
以王帆的高考成绩,他可以稳上一所不错的二本院校,志愿填报合理的话,甚至有冲击一本院校的可能。
王帆的第一次志愿填报也确实稳扎稳打,院校和专业的选择显然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形成了完美的梯度差,即便第一志愿落榜,也有九成的把握被第二志愿录取。
然而就在几天后,他的志愿却被大幅度修改,一本院校类志愿填报的都是以他的成绩不可能被录取的,二本院校的志愿填报也可以用一团乱麻来形容,根本不成系统,更像是不负责任的随手乱填。
志愿被修改后没几天,王帆再一次登陆系统,这一次只是做了几个细节调整,对院校的录取
并无实际意义,但就是这一次修改耗尽了王帆的志愿修改次数,这意味着这个成绩优异的“准”
大学生很有可能在这次高考中彻底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从这个入手查。”
专案组长发了话。
警方迅速行动了起来,找到了在工地打工的王帆,对修改志愿一事,王帆矢口否认,称志愿都是经过他仔细考虑才填报的,而且自己没有电脑,修改起来特别麻烦,当初填报志愿,他用的就是同学的电脑。
这个同学叫李晓明。
警方随即调出了王帆的志愿被修改时登陆系统的ip地址,正是李晓明。
事关两个孩子的未来,警方不敢轻易做出结论,也曾考虑过是否是王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让他做出了冲动的事情,然而从修改时间判断,绝不可能是王帆亲自完成。
志愿修改时,他有明确的不在场证明——每天天不亮他就要到工地开工,天黑得彻底无法干活的时候才会回到家里。
两次志愿的修改时间均在下午两点钟左右。
同时,网监部门也发现,同批修改志愿的多名考生登陆系统的ip地址也属于李晓明,时间也集中在了同一时段。
至此,负责本案的警察才认定,这是一次有预谋的破坏性行动。
“姓名?”
“李……李晓明。”
“年龄?”
“17。
警察叔叔,你们为啥抓我啊?”
狭窄逼仄的审讯室里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
没有窗,只靠一盏
大功率的日光灯照亮着整个房间,墙角安放着一枚监控摄像头,红色的指示灯以一成不变的单调频率闪动着。
压抑,沉闷。
待在这样的地方,只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
在李晓明看来,还有未知的恐惧,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带到这种地方来。
他感到身体不受控制地颤栗着,喉咙发干。
坐在桌子后的那两个警察严肃地看着他,让他下意识地垂下头,脑子一团乱麻,耳朵里嗡嗡的,什么也听不清。
他没听到那两个警察的耳语:“就是个雏,好对付,用不了几句话就全交代了。”
“为啥抓你,你自己不知道?”
一名警察嗤笑了一声,啪的一下把手里的笔摔在桌子上,冷着脸喝道:“你和王帆是什么关系?!”
李晓明下意识地缩了缩身子,在警察看来,这是他的防线即将崩溃的先兆,两名警察对视了一眼,露出了乏味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