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是一个普通的村镇中学历史老师,年过四十,性格木讷。
他从小生活在这个小镇,镇子不大,四面环山,生活节奏缓慢。
李然的日子一如他所在的地方,简单而平静。
他的课堂永远遵循课本的内容,他的生活也从不逾越常规。
他相信,书里写的东西就是真理,教科书就是知识的全部。
他觉得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无从验证,所以既然看不见、摸不着,就不必多费心思。
镇上的人对李然评价不高也不低,觉得他是个守规矩的人,性格清高又有些固执。
有时候有人提出一些他认为“荒诞”
的问题,比如外面世界的变化,或者一些新科技带来的社会改变,他总是摇摇头,语气坚决地说:“你们别信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没亲眼见过的东西,根本不必相信。”
他的学生们起初还好奇地问他一些问题,比如“真的有人上过月球吗?”
“我们能不能像电影里那样移民火星?”
他每次都严肃地回答:“课本里没写的东西,都是哗众取宠。
科学是严谨的,不是编故事的。”
慢慢地,学生们也不再问了,课堂变得枯燥无趣。
李然有一个学生叫刘晓阳,是班里最活跃的孩子。
他喜欢看各种纪录片和科普视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他经常在课后和李然讨论一些“稀奇古怪”
的问题,比如量子力学、外星生命,甚至人类历史的可能性被重新书写。
李然每次听到这些,都显得不耐烦:“你不要整天看那些没用的东西!
历史是有定论的,科学是有界限的。
不要总想着去打破常规,踏实学课本才是正道。”
刘晓阳反驳说:“可老师,课本里的东西是不是也可能有局限呢?世界在展,知识也在更新。”
李然不以为然:“更新什么?那些都是大城市里的人胡编乱造的。
你看看我们镇子,不是照样平平稳稳过日子吗?”
有一次,刘晓阳带着一本关于远古文明的书找李然请教。
书里提到一些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比如人类文明可能远远早于目前所知的历史时期。
这些观点大胆且充满推测,李然看了几眼便不屑地把书合上:“这些东西根本没有证据,就是吸引人眼球的噱头。
晓阳,我劝你不要浪费时间在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上。”
刘晓阳失望地离开了。
从那以后,他不再找李然讨论问题,只在自己心里默默思考。
时间久了,李然逐渐觉得,自己的学生好像越来越难以理解。
他们喜欢追求一些“虚无缥缈”
的东西,而不是踏踏实实学习。
他开始对学生失去耐心,对那些与他观点不合的事物愈排斥。
他的妻子张慧偶尔会劝他:“然哥,你是不是有点太固执了?现在时代不同了,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你也得多接受点新东西啊。”
李然却摇摇头:“这些新东西能有什么用?不就是一些没意义的花架子吗?我教的东西是历史真相,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智慧。”
张慧叹了口气,不再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