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抚女毕,自其室门出,念三子之语心惶然,不知不觉趋至二子之院。
睹屋内烛影摇曳,知二子未寐,扣其扉。
二子抱琴望月,见来者为父,恭谨行礼,言:“父万安,夜既深矣,缘何不安眠?”
烛光摇曳,二子垂眸孑立,亭亭似月下梨花。
眉似细柳,素衣而长袖翩跹。
其颜如玉,烛光照拂,泛柔光之晕泽。
举手投足之际,怀揽长琴,尽呈雅淑之态。
吾心暗思,如此之二子,实会为彼诸般事耶?
少顷,吾问子:“夜深汝何以未寐?”
二子对曰:“今夜月盈,心内有慨。”
吾询其因,彼乃怅然叹曰:“迩来常闻情女怨男之纷扰,有一女子为其所恋之男言辱而抑之,竟决然自裁矣。”
吾曰:“此岂可能乎?”
顾家曰:“盖因男以诡谲之辞惑人心智,夺其尊,乱其志,渐施打压,讥其短,责其过,令其自疑自贱。”
吾为这般心术险恶之男子而悚惧,口中呐呐:“世间岂有此等恶徒乎?”
顾家曰:“此仅一逸闻耳,然贱子好奇,倘若父遇此人,将如何处之?”
吾即应曰:“必亟送之官府,以防此獠为恶!”
二子哂曰:“官府又何以定此人之罪?旁人仅知此人以言辱其妻,然未伤之也。
其妻乃自择自绝,旁人又安知是否缘此人口舌乎?”
顾家又问:“若令小妹逢此人乎?”
吾为其问所窒,寒栗自下而升于背,竟讷讷不能言。
吾坐于榻沿面露忧色。
二子趋前,斟茶一盏,双手奉之,言:“父饮此茶,或可舒怀一二,此实仅一臆设耳。”
吾接茶盏,轻啜一口,心境渐安甚矣,遂言正事道:“二子,汝母为汝许亲之事汝晓否?”
顾家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当从之。”
吾谓彼:“吾知汝兄弟四人中,观之乃汝四弟性最桀骜难驯,吾亦常忧其如此性情能觅何良妻家,然吾亦知汝虽最端淑贤雅,实则骨中颇傲,目不容沙。”
二子浅笑,曰:“于父眼中,我乃如此。”
吾言:“吾十五岁而嫁,入门数年未育女,妻与我情淡乃吾应得。
然其于吾生四子后,未提休弃吾,此值吾终生感之。
于汝小妹,其直若吾心尖之肉,若无她,吾或沦幽寂而亡。”
二子回:“吾知。”
吾掷手中茶杯于地,曰:“然吾自省自幼教汝育汝,未存半分负汝之念,汝何以行此败德辱门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