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时代农业始终处于第一位,能当上农业部长,那绝对是深得信任,属于是齐王的近臣。
周礼这种齐王的自己人主张去救赵国,对齐王和齐国的朝臣来说,说服力要比田秀这个“外人”
大的多。
“周子之言有理啊!”
王座上的齐王建,这时也忍不住发出感慨。
其实话说到这个地步,只要不是后胜那种被秦王用钱砸傻了的,都能想明白齐国该救赵国了。
赵国玩完下一个肯定就是齐国,齐国要是也玩完了,对他们这些齐国权贵有什么好处?
就算是为了自己,他们也应该赞成救援赵国。
于是,一大群齐国的朝臣都纷纷附和周子,主张救赵。
当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被秦王用金钱蒙蔽了双眼力主不可借粮救赵,比如后胜,后胜这种人是典型的鼠目寸光,他们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不会看得长远。
打个比方,在45年鬼子投降前两天,还有人卖身投靠鬼子,这种人和后胜一样,他们并不是认不清形势,相反他们比任何人看的都清楚。
但是内心的贪欲蒙蔽了他们的眼睛,也战胜了他们心中仅剩的理智。
原历史上,秦国要灭齐国时,齐国的主力居然被布置到了北面,而南部防御形同虚设。
是谁做出了如此无脑的布置?不言而喻。
这个人或许不是后胜,道理却是相通的,齐国灭亡对他们有好处吗?当然没有,可是在利益面前,他们还是出卖了齐国。
秦王用糖果裹着毒药贿赂像后胜这样的权臣,在明知有毒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毫不犹豫的吃下了秦王的毒糖果,哪怕明知会毒发,这些人也义无反顾。
田秀看着短视的后胜,无奈的摇了摇头,也不知道原历史上齐国灭亡之后,他的下场如何?
依着始皇的凉薄,后胜这种人的下场估计好不到哪去。
此时大殿上,后胜和周子已经分裂成了两派,双方对于是否借粮救赵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驳,两方人吵得面红耳赤,一时间竟谁也说服不了谁。
现在的场面好比是一场辩论,当两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时,就需要裁判来决定谁说的更有道理,而这个裁判自然就是齐王建跟君王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