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医生这晚又给左邻右里楼上楼下分了一顿宵夜,陆则没吃,他和专家组一起吃过饭。
李医生也没吃,再好吃的东西经常吃也会腻。
他和陆则说起那个断肢再植病人的情况“他恢复得不错,养上一段时间应该可以出院。”
陆则对自己有份参与过的手术也很关心“希望手可以真正保住。”
两个人讨论了一会,各自回房间睡觉。
第二天一早,陆则按时出去和专家组会合。
专家组一半是老人家,起得都早,见陆则过来了,都乐呵呵地打招呼“来得挺早啊,正好可以赶上吃早饭。”
陆则既然被借调走了,自然不好再去医院食堂蹭吃,他坦然地跟着专家们一起去吃了早餐。
这次赶来的都是能静下心搞学问搞到老的研究者,很欣赏陆则沉着冷静的性格,也不废话,领着陆则一起去整理这次出土的中医古籍。
这些年各地陆陆续续挖出不少古墓,出土的古籍也不少,很多都排着队等着整理、存档和出版。
要不是这次出土的古籍数量比较大、内容比较珍贵,也不会引来那么多老专家。
这次出土的古籍不是明朝中叶流行起来的线装本,大部分都是经折装和卷轴装,都分门别类地珍藏着,可见墓主是个爱书之人。
根据考古专家们的初步推断,这座墓可能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及其后代的墓葬群,只是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了不下五十座“朱允炆墓”
,谁都拿不住这次挖出来的是不是真的,只能判断出出土的东西确实属于那个时期。
陆则和随行的几个年轻人负责把相应的中医古籍分类整理并收录成电子档,这些事都费眼,不适合让老专家干。
既然是来打杂的,陆则很有打杂操守,不怎么说话,专注忙自己的任务。
他的记忆力一直很好,虽然只是整理时一眼扫过去,却还是把大部分内容记了下来。
陆则比对着自己以前读过或扫过目录的中医典籍,现其中确实有不少是已经失传的医书,应该还挺有研究意义。
叶老头也跟着陆则津津有味地看着,不时表示“这本书我早看过了,内容有点意思”
、“这本书我也看过,写的全是扯淡,没一句有用的”
、“这个作者根本是野路子出身,明显人都没治过几个,你整理它完全是浪费时间”
。
陆则不介意叶老头的念叨,他自己也会在心里比对一下其中一些观点和现代医学的区别。
虽然大脑一直在运转,陆则手上的动作也不比其他人慢,甚至比他们要快一点。
除了陆则,其他人都是老专家们带的研究生,相当于一群学中医的里头混进了一个学西医的独苗苗。
忙碌时大家都不怎么说话,中场休息时间年轻人自然要交流交流。
陆则去上了个厕所,回来时就听到有人在交谈“他动作还挺快,一早上下来整理的书比我多。”
另一个人说“那是自然,我们是搞中医的,看到一些内容难免会停下来琢磨琢磨。
他又不是我们中医专业的,只用动手不用动脑,动作比我们快很正常。”
叶老头听了这番对话,觉得不太高兴。
陆则可是他相中的徒弟,刚才他还和陆则交流一些看法来着,哪是他们说的“只动手不动脑”
叶老头气氛地说“背后说人,小人行径”
陆则见小老头有点暴躁,反过来宽慰他“闲聊而已。”
他不是学中医的,这是实话。
他比他们动作快,这也是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