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文网

§寂寞天柱山(第2页)

相看发秃无归计,

一梦东南即自羞!

这两句取自他《怀舒州山水》一诗,天柱山永远在他梦中,而自己头发秃谢了也无法回去,他只能深深“自羞”

了。

与苏东坡一样,他也把到天柱山说成是“归”

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政治风浪多,社会地位高,但他总觉平生有许多事情没有多大意思,因此,上面提到的这种自羞意识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浮现于心头:

看君别后行藏意,

回顾潜楼只自羞。

只要听到有人要到天柱山去,他总是送诗祝贺,深表羡慕。

“揽辔羡君桥北路”

,他多么想跟着这位朋友一起纵马再去天柱山啊。

但他毕竟是极不自由的,“宦身有吏责,觞事遇嫌猜”

,他只能把生命深处那种野朴的欲求克制住。

而事实上,他真正神往的生命状态乃是:

野性堪如此,

潜山归去来。

还可以举出一些著名文学家来。

例如在天柱山居住过一段时间的黄庭坚此后总是口口声声“吾家潜山,实为名山之福地”

,而实际上他是江西人,真正的家乡离天柱山(潜山)还远得很。

再列举下去有点“掉书袋”

的味道了,就此打住吧。

我深感兴趣的问题是,在华夏大地的崇山峻岭中间,天柱山究竟凭什么赢得了这么多文学大师的厚爱?

很可能是它曾经有过的宗教气氛。

天柱山自南北朝特别是隋唐以后,佛道两教都非常兴盛。

佛教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此传经,至今三祖寺仍是全国著名的禅宗古刹;在道教那里,天柱山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地维”

,是“九天司命真君”

的居住地,很多道家大师都曾在这里学过道。

这两大宗教在此交汇,使天柱山一度拥有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气象非凡。

对于高品位的中国人来说,佛道两教往往是他们世界观的主干或侧翼,因此这座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漫长人生的精神皈依点。

这种山水化了的宗教,理念化了的风物,最能使那批有悟性的文人畅意适怀。

例如李白、苏东坡对它的思念,就与此有关。

也可能是它所蕴含的某种历史魅力。

早在公元前一百〇六年,汉武帝曾到天柱山祭祀,封此山为南岳,这次祭山是连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也跟随来了的。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