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天还没有完全亮透,淡淡的晨雾笼罩着湖面。
sa、热巴拉和尼娜少校匆匆吃过早餐,便立刻投入到湖底考察的准备工作中。
根据昨晚的总结,尼娜少校熟练地操作起“逆风号”
上的设备,开启了全势态感知和主动攻击模式,确保考察人员在湖中安全潜水和操作。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按照sa、热巴拉和尼娜少校的顺序轮流作业。
每个人工作一小时后,会根据潜水深度安排30至60分钟的休息时间,以保证体力充沛。
尽管现在是仲夏,但贝加尔湖的深水区仍然寒冷刺骨。
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水温急剧下降。
幸运的是,他们配备了先进的“抹香鲸五号”
深潜潜水服,可以保持体温并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
凭借这套装备,三个人都能够轻松应对水下环境的挑战。
sa开始携带“铨金属”
探测仪进行第一项,“铨金属”
晶体散落度测试。
他小心翼翼地沿着湖边行走,手中紧紧握着探测仪,眼睛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变化。
在离湖岸较近的区域,探测仪显示出“铨金属”
晶体的富含浓度有限,但并不是完全没有。
这让他们感到一丝失望,但并没有放弃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sa、尼娜和热巴拉三人开始轮流进行探测工作。
由于贝加尔湖的湖岸异常垂直和陡峭,每一次换人都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发现。
当轮到尼娜时,她带着探测仪向更深的湖岸下潜而去,远离湖面一段距离后,探测仪突然发出了强烈的信号。
屏幕上显示出“铨金属”
晶体的浓度急剧上升,这令他们兴奋不已。
接下来,轮到热巴拉继续深入湖中。
他沿着尼娜走过的路线继续下潜,探测仪上的数字不断攀升。
当他走到一个特定位置时,探测仪显示出惊人的数值——“铨金属”
晶体浓度竟然比之前高出数倍!
这个结果让大家都震惊不已,他们意识到贝加尔湖的湖东的岸壁可能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随着三人的轮换,“铨金属”
晶体浓度持续升高。
这表明越靠近湖中心,晶体的含量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