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干脆也别搞电影了,这一行就不适合你。
随便找家投行,简历一扔,千万年薪赚起来,跟这儿钻什么牛角尖啊,不知道以为你要参加艺考呢。”
赵亦关上了门。
“哎我给你说啊,好名声都是团队炒作出来的,就他这德行,私底下肯定没少沾惹女人,你信不信我现在去豆瓣开贴,能引出好多类似遭遇……”
“别闹。
他不是那种人。”
门里传出闷闷一声,程小雅不禁以头抢门——完蛋,她家这傻子,已经身在沦陷区。
------------------------------
作者有话要说:
出差途中没闲着,这四章重新写过。
不喜欢前一版那个被动的赵小毛。
46、酒会(新)
赵亦正经八百和陈冀才做起了学问。
陈导拍片子不叫座,但做学问是真扎实,国内数代导演,不少都是他带出来的学生。
然而他的思路完全老派,认为要在国内拍出好电影,必须坚持导演中心制。
“制片人中心制,在好莱坞可以,国内完全没有那个土壤。”
“但是,完全以导演为中心,很容易陷入个人的审美偏好,”
赵亦提出异议,“现在已经不是行政主导市场的时代了,要充分尊重观众取向。”
“所以现在很多电影才会拍得乱七八糟!”
陈冀才愤愤不已,“以往还有一些精品,有故事,有场面,有灵魂,现在都是些什么东西?光听市场的那还能行?一群搞金融的,什么火追捧什么,搞什么对赌,保底,把一些原本挺好的导演、演员的心态都搞坏了,太浮躁!”
搞金融的……搞对赌的……这不就是在说她么?赵亦忍不住出言反驳:
“制片人永远从观众角度出发,会充分考虑电影类型的确定性、演员组合的市场反应、影片元素的商业性、视听感受、故事的逻辑性和讲述的流畅……可以确保更高的影片质量。”
“你说的那都是理想状态,成熟市场可以,国内现在什么情况?把老一派的导演班底心态搞得很浮躁,真正合格的制片人又没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