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传统师徒相传的故事里,师父总是像园丁一样,细心地分阶段培育徒弟。
先教会第一步,等徒弟熟练掌握了,再慢慢揭开下一步的奥秘。
这过程,就像我们一步步从幼儿园爬到研究生的学术殿堂,每一步都踏得坚实,不能急于求成。
试想,如果幼儿园第一天就把所有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你,那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可是无问僧偏偏不走寻常路。
他的第一堂课,就仿佛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把修道的全部秘籍一股脑儿地倾倒给了徒弟。
之后,他不再重复传授,但会像一个智慧的灯塔,为徒弟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引导他们、启发他们、为他们答疑解惑。
这种“一堂课搞定”
的教学法,他已经成功实践了二十三批弟子,到了李一杲这一辈,自然也不例外。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无问僧如此与众不同呢?这其实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独门秘籍。
在他看来,教授知识就像是做生意,得一点一点来,才能细水长流,赚得更多。
但传道却大相径庭,它不是为了变现知识,而是更像他那宏大的宇宙观:在宇宙的原初奇点,只需轻轻一触,便能引发大爆炸,之后,他便退居幕后,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
这样,新宇宙才能自由地运转,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
所以,无问僧传道,总是那么干净利落,一堂课,便是全部。
他必须确保,那一刻,所有的智慧与真谛,都能如潮水般涌向徒弟的心田。
讲完了修道的初步阶段,无问僧接讲解修道第二步:修仙。
修仙,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但其实质,乃是修炼那虚无缥缈却又至关重要的“元神”
。
元神无形无相,那具体是什么样的呢?
无问僧没有直接解释,而是掏出了手机,给两人播放了一段纪录片:
在亚马逊丛林的清晨,阳光如细丝般穿透密集的树冠,斑驳陆离地洒在地面上,为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华服。
在这茂密的绿意之中,切叶蚁的巢穴悄然苏醒,一群群身披闪亮黑色盔甲、腹部赤褐色的工蚁,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从巢穴的出口鱼贯而出,踏上了它们新一天的征程。
工蚁们排成一条整齐的队伍,沿着早已探索好的路径,向丛林深处挺进。
它们用触角轻轻触碰,传递着无声的信息,确保队伍紧密相连,不会走散。
一路上,它们小心翼翼地避开天敌,经过一番艰难的跋涉,终于找到了一片茂盛的植物丛。
接着,它们迅速分散开来,用锋利的上颚切割下嫩绿的叶片。
这些叶片对切叶蚁来说,不仅是食物,更是培育真菌的宝贵基材。
切割下来的叶片被工蚁们紧紧咬住,形成了一条长长的搬运队伍,它们步伐一致,将沉重的叶片缓缓抬起,向巢穴的方向坚定前行。
在搬运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陡峭地形时,工蚁们会迅速调整队形,有的推、有的拉,还有的则站在叶片下方用身体支撑。
它们凭借团结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将叶片安全带回巢穴。
当满载而归的工蚁们回到巢穴时,它们将叶片交给负责真菌培育的蚁群成员。
这些蚁工们将叶片切成碎片,堆放在巢穴的特定区域,开始精心培育真菌。
真菌的培育需要细致入微的照料,工蚁们需要严格控制巢穴内的温度和湿度,为真菌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它们的努力下,菌丝网逐渐蔓延开来,形成了一片片白色的菌丝网,这些菌丝网最终会转化为可供蚁群食用的真菌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