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他们十几岁的进步青年时代写起,写他们经历的农村生活、盼望回城、高考、知青大回城、改革开放、下海经商、国企改革,等等,他们的人生,恰好是这个社会最为动荡变迁的见证。
故事的最后,女主角成为了服装制造业的大亨,男主角在商品零售业闯出一片天地,俞知岁看得很入迷。
虽然作者在描写商业斗争的桥段时可能因为笔力和阅历问题一带而过,但不妨碍她从这篇爽文里感受到了快乐。
看完小说都已经下午了,她午饭还没来得及吃,家里的阿姨很无奈:“我叫了你好几次啦,看什么那么入迷嘛,肚子不饿的吗?”
“看小说看忘了。”
俞知岁有些不好意思,连忙去洗手吃饭。
饭菜都重新热过了,豉汁蒸排骨和砂锅酿豆腐这种菜倒不怕回锅,只是锅包肉就要重新做了。
阿姨给她端了饭菜过来,她吃了两口忽然问道:“李姨,你今年多少岁啦?”
阿姨愣了一下,“……五十三了,怎么了?”
“五十三,那不就是六零末七零初生的?”
她算了一个大约的时间。
阿姨笑道:“是啊,咱们家不少人都是岁数的,很年轻的没几个,毕竟都在家里待了那么多年了。”
俞知岁点头,一边啃排骨和锅包肉,一边跟她打听以前的生活什么样的。
阿姨挑了些事告诉她,又好奇道:“你今天怎么突然打听这些啦?”
“我们公司有个剧本,就是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然后高考回城,读完大学后创业的,我这不是没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生活么,就想问问,再看看剧本真不真实。”
俞知岁解释道。
阿姨听了很感兴趣,一口答应道:“那我多给你说说,诶,老沈他们跟我年纪也差不多的,你要不要也听听?”
说完又提意见:“现在有些电视剧,说是拍六七十年代的,一点不真实,我们那会儿农村人都吃不饱饭,电视剧里一个个胖乎的,我差点以为那会儿都奔小康了呢。”
俞知岁顿时失笑,点头让她安排,说待会儿跟大家一起茶话会,反正家里也没别人了,活不多才是。
聊天的时候,俞知岁征得同意,将他们分享的内容录了下来,发给王选平:【转发给编剧,我千辛万苦搞到的珍贵口述历史资料,认真改,改好点,不要辜负了我对你们的期待[加油]】
王选平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叫了编剧过来,连夜加班整理资料。
结果一打开音频,第一句就是俞知岁的声音:“有瓜子吗?我想要点瓜子再开始听你们讲。”
接着是个粗嗓门的男人说:“还有荷花酥,今天刚做的,一起拿过来吃了吧!”
王选平和编剧面面相觑,这这这……怎么感觉一点都不严肃呢?一点都不像采访现场,倒像是……茶话会?
不过幸好内容干货很多,有人说自家是农村的,详细描绘了一下六七十年代自家村子里的环境,房子什么样啦,大家平时怎么上工之类的,连农村的旱厕都描绘了一遍,直到俞知岁抗议。
“我在吃西瓜,别说了别说了,吓死孩子了!”
大家一片哄堂大笑。
那个粗嗓门的男人是厨师,他说自己八十年代从老家到城里当学徒时是在国营饭店,“我们以前小的时候,去国营饭店吃一顿饭那可是大事,得逢年过节家里宽裕,或者要请很重要的客人,才会去下一次馆子的。”
“那会儿要能够在国营饭店上班,可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
不过好日子一晃而过,很快私人饭店盛行,国营饭店逐渐没落,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只是想起从前,仍是历历在目,忍不住感慨日月如梭。
一边听一边提取有用信息,因为是放录音,所以跳听得很快,听完已经是晚上七点的光景。
王选平和编剧都不由得感慨:“俞总真是不容易,大周末的还要工作,这是去了敬老院?不然怎么找得到这么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