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绝顶的司马兄弟怎能不领情?于是,孝友忠义并且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老王祥不但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升为三公。
咸熙二年(公元264年),也就是晋取代魏的前一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同为三公的何曾、顾顗(音蚁)和王祥前去庆贺。
前两者都是晋公的心腹,事前和王祥商量是不是要跪拜。
王祥危言道:“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
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辄拜人者!
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
拒绝向司马昭跪拜,看起来象是很有骨梗之气,其实这仅仅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三公在晋公面前下跪磕头,确实容易让司马昭难堪,这么做也算是替司马氏考虑。
司马昭自然也对这件事情心知肚明。
入晋之后,王祥坦然迎纳新朝。
不过他年岁已高,又知道自己不是司马家的心腹,便提出退休的要求。
司马炎在屡请之下最终用高调厚赏打发了这位老臣,既成全了王祥,又美化了自己。
王览似乎无甚特意之处,但也像他哥哥那样,没犯什么大错误,最后也得以光荣退休.
曾经一手提拔王祥的吕虔有一把配刀,据说此刀只有位列三公的人才能佩带,否则反受其殃。
爱才而且知趣的他似乎预感到了王祥家族的昌盛,便把这把刀赠给了当时的别驾。
据说王祥死前又把这把刀转赠弟弟王览,并对他说:“汝后必兴,足称此刀。”
非常巧的是,此后叱咤六朝的王家世族,绝大多数是王览的后代。
于是,这把佩刀和孝感河一样,成为了王家精神的象征,与琅琊王氏家族共始终。
王祥临死前还给后代留下了遗训,内容为:“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
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
不有遗言,使尔无述。
吾生值季末,登庸历试,无毗佐之勋,没无以报。
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勿缠尸,皆浣故衣,随时所服。
所赐山玄玉佩、卫氏玉玦、绶笥皆勿以敛。
西芒上土自坚贞,勿用甓石,勿起坟陇。
穿深二丈,椁取容棺。
勿作前堂、布几筵、置书箱镜奁之具,棺前但可施床榻而已。
糒脯各一盘,玄酒一杯,为朝夕奠。
家人大小不须送丧,大小祥乃设特牲。
无违余命!
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谓之愚。
闵子除丧出见,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谓之孝。
故哭泣之哀,日月降杀,饮食之宜,自有制度。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颜子所以为命,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
这五条,从此也成了王家的家风指导。
其后人虽偶有违逆,却大体上被后人遵循了下来,尤其是“扬名显亲”
和“宗族欣欣”
,成为了琅琊王氏家族几百年间的处世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