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也好安享“天才”
的桂冠,一如希腊神话里的达芙妮姿态袅袅。
初一的时候老师讲作文,第一节课拿来当讲义的文章竟然是她小学写的。
老师还与同学们说,这篇文章写得极有灵气,其实是难学的。
俞梦乖顺地把这句话收到耳朵里,用难为情的低头保持矜持,心里打了胜仗似的甜蜜。
她没有告诉同学们,当地文学杂志,只要是缀着“榆林夕”
落款的文章,都出自她手。
天才嘛,都是低调的,等着别人来发现好了。
但天才的偶像包袱一抖就掉了。
在俞梦的印象里,傅老师是第一个觉得她只是“有点天分”
的人。
小王子的故事让她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的。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天才”
和“小张爱玲”
的称呼后面,有多少是真心实意的夸奖,有多少是父亲和叔叔阿姨们的人情往来,也随着她的冷静审视而被思量清楚。
俞梦认真思考以后,觉得这对于以前的自己来说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
大人们把她对于文学纯粹的兴趣,卷进了利益和人情交换里。
不够纯粹。
她在日记里写,以大人的视角去揣度孩子的事情,会把所有有意义的事,变得无聊。
我不要成为无聊的大人。
初二遇见傅老师,对于俞梦来说,好像童年的泡沫被人骤然戳破,被泡沫掩藏的月亮除了苍凉还是苍凉,令人恼羞成怒,之后是无尽的悲凉与残酷。
傅老师的学生是凌筱筱,川中16届之后,每一届都有想要做凌筱筱的人。
自己也不过是这么多人当中,比较早起步去写作的一个人罢了。
对于傅老师来说,她不至于平平无奇,但绝对称不上天才。
俞梦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心情很复杂,坦然又遗憾。
坦然是因为她早就在初中的时候有所设想,遗憾是因为她到底不甘心她不是天才。
俞梦知道毛姆的故事,知道毛姆原本学的是艺术,但是他觉得自己如果继续画下去,只能当一个二流的画家,所以他毅然放弃画笔,选择开始写作。
她想成为一个作家,她不想跟傅老师当时说的一样“仅限于此”
,也不想面临毛姆的困境,成为一个二流作家。
她多希望对于傅老师来说,自己是个真正的天才,跟凌筱筱一样。
她不敢像初中时候一样不知天高地厚地亲近傅老师,也不甘心像个普通学生一样跟她打个招呼便过了——她始终想要她的肯定。
初三拿了那个奖杯以后,她受到了很多来自叔叔阿姨们的关注和赞扬。
但是她再也没有以“榆林夕”
的名字,发表过任何作品了。
她不是没有写过,她只是不满意。
她将作品的锁进抽屉,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兜来转去,心里总有口气出不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