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什么?嬴稷打断了他,语音中带着几分冷酷,只是害怕失去权力的滋味?只是沉迷于赵高、的谄媚?你可知,真正的王者,不畏忠言逆耳,不惧辅臣如镜,因为他们明白,国家的兴亡,君主的责任,远大于个人的私欲。
面对嬴稷这番激愤的质问,五位贤臣的心境也各自经历了复杂的波澜,他们的心理变化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暗流,深刻而细腻。
百里奚心中升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悲凉。
他深知,一位贤明的君主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若自己身处其时,定会尽力规劝,但同时也感到一种无力,因为真正的改变来自于君主自身的觉醒。
他想象着,如果自己未能得到信任,最终落得被误解的命运,心中难免生出一丝哀愁,但更多的是对后世君王的期盼,愿他们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卫鞅的内心则是愤怒与无奈交织。
他一生致力于变法强秦,深知法度对于国家秩序的至关重要。
对于嬴稷的指责,他内心深处燃烧着对昏君误国的痛恨,同时也不禁反思,若自己在此,如何通过法制的力量约束赵高之流,避免悲剧重演。
这种反思中带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以及对法治精神不灭的坚持。
张仪则在心中勾画着一个又一个计谋。
他思考着如何在这样的君臣关系中,既能保全自身,又能巧妙地引导君主走上正确的道路。
张仪的内心虽然对胡亥的行径感到失望,但也激发了他更加精妙的外交与内政策略的构想,想象着如何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既避开了君王的猜忌,又能让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范雎的思绪则更为深远。
他想象自己若在场,会如何运用“远交近攻”
的策略,不仅对外,也对内。
范雎会试图以智谋和远见,让君主看到长远利益,避免短视的享乐主义。
他内心的挣扎在于,如何在权力的游戏中保持自己的立场,同时又不失去作为臣子的尊严和效忠之心。
蒙恬的内心则充满了军人的坚毅与责任感。
他想象自己在这样的局势下,如何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证明忠诚与勇敢,同时也会对未能保护国家免受内乱之苦感到自责。
蒙恬的思绪更多地集中在如何巩固国防,抵御外敌,同时也警惕内部的腐败,即使面临的是君主的不理解,他的心仍如磐石般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