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观澜把话说到这份上,岂料陆依山听完只是微眯了眼。
“相权既已式微,一味剖心又有何用?”
此言甚是刺耳,但叶观澜神色间依旧滴水不漏:“式微只是表象。
除了大梁丞相,父亲还是今文派魁首,在天下文士心里,恒乃礼教正统的象征。
外戚欲动摇储君之位,最大的障碍便在于名义不正,只要父亲公开表明非过不可易储的立场,外戚一切所为,皆是徒劳。”
这是陆依山第二次挨得公子这样近,他暂且忽略掉叶观澜话里的算计,唯独记住了那双精明又纯粹的眼。
如此两种矛盾重重的感觉杂糅在一起,安在这个人身上,却显得恰如其分。
陆依山忍不住又靠近了一些。
两人几乎鼻息相闻,他的血色薄淡的唇近在咫尺,紧张时微微半启,呼吸间犹带着琼花酿的辛醇。
这时候,陆依山嗅到了叶观澜身上的味道。
淡淡的,不香,引人还想再多闻几次。
就如婪春时节等闲漫开的梧桐花,逸散着一丝被雨珠沾湿的春情。
这和印象中在覆舟山校场登高抛红氅的小公子大不一样,但不得不承认,这样危险的矛盾的叶观澜,于他才更像是种诱惑。
“公子点朱砂吧。”
陆依山突然道。
叶观澜不明所以,目光中的精明算计散尽,只剩下明明可见的茫然。
陆依山没有解释,心中想的是桐花不比艳杏浇林,太温润了不好,须得添一抹扎眼的丽色,好叫旁人除了他,都不敢再追着细看。
“有件事我考虑再三,还是得让公子知道。”
陡地,陆依山撒了手,同时岔开话题:“廖广生虽然死了,身后可查的东西还多着。
妖书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日内传遍整个镇都,泮冰馆只是源头,真正充当渠道的却是古文派散布在京师的各大清谈馆。”
叶观澜闻言,脸色微变,手下意识地背到身后,捏紧了袖口。
今古文派之争,早在惠武时期就已有之。
通俗来讲,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鲁恭王从孔子旧宅中发掘的十六篇古文《尚书》。
【1】
广义地说,前者推崇孔子,看重经世致用,后者敬奉周公,更尚纸面春秋。
发展到前朝咸安年间,这种学术歧见逐渐成为改革派与守成派论政朝堂的学理依据,其中分别以丞相叶循和翰林院大学士齐耕秋为两派领袖。
然而无论在朝争执得多凶,父亲和齐大学士私下却是能对弈谈风月的好友。
两家关系不错,倘若叶观澜生的是个女孩儿,说不定就指给了齐家独子齐赟为亲。
陆依山所言,无疑是在暗示齐耕秋参与了妖书案,意图把父亲拱上舆论的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