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却非同我等。
除同年同榜,不喜结交文人。
反同厂卫武人,乃至勋贵频繁走动。”
许郎中蹙眉,没有表示意见。
王郎中眼神微闪,道:“兄台可知,他在京中并无私宅,至今借居长安伯府。”
“长安伯……可是方才离开的顾指挥使?“
“正是。”
王郎中点头,道,“其行事如此,兄台如要投帖拜见,还需三思。”
先时一番剖析,字字句句极是清楚。
最后一言,却颇有些模糊。
三思为何?
立下决心,与之保持距离,坚定文人“清正”
;亦或为拓宽前路,抛却顾忌,与其并轨而行?
无论选择哪种,都需仔细衡量。
至于不偏不倚,立在中间线,无异于放弃前途,实不可取。
许郎中陷入沉思,王郎中不再多言。
这番话,曾在脑中几番轮转,既是说给前者,也是讲给自己。
今上践祚两年,内阁六部,多为前朝老臣。
表面看,朝堂之上,仍延续弘治朝格局,并未轻易打破。
实际上,但凡有些见识,都会明白,内阁相公,六部尚书,都已有了春秋。
少则一年,多则几载,都将告老乞致仕。
位置空缺,谁将填补?
以今上行事,必属意少壮之人。
前番蓟州论功,武臣勋贵均升官封赏,中官亦未落下。
独三位监军,只赏金银,赐绮衣,官职始终未变。
朝中不是没有议论。
愚钝者有,聪明人更多。
天子不升三人,非是疏漏,也不是有所顾忌,更不是圣眷消减。
此时不升,必是为图后事。
一旦敕令下达,十有八九会是越级擢升。
这样的大腿,明晃晃摆在眼前,不抱委实可惜。
但事有两面,有其利必有其弊。
原本,谢丕是最好的选择。
奈何谢状元出身不凡,亲爹是阁老,亲兄弟堂兄弟表兄弟排排站,各个才学不凡。
谢氏门槛太高,未登一甲,没有过人政绩,随便往前凑,不过是自取其辱。
顾晣臣和杨瓒,均非出身名门,倒是平易近人。
但两人性格,实在让人拿不准。
杨探花结交厂卫,住到锦衣卫指挥使家中,分毫不惧朝中议论,更不惧“鹰犬之友”
“奸佞之辈”
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