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
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
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
,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
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
,“青枫浦上不胜愁”
,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
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
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
,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
“江枫”
与“渔火”
,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
“愁眠”
,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
“对愁眠”
的“对”
字包含了“伴”
的意蕴,不过不象“伴”
字外露。
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
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
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位。
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
这样,“夜半钟声”
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
。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
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
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
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
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