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文网

第21章 冷静反思苏御斡旋 文质相融达成共识(第1页)

晨曦初露,柔和的光线透过山谷间的薄雾,洒在众人暂居的茅屋上。

屋内,气氛却有些凝重,《墨韵千秋》书稿改写虽已完成,可新的矛盾却如潜藏的暗流,悄然涌动。

昨日,众人围读新稿,本是期待满满的时刻,却因对书稿后续走向的见解不同,引了一场激烈争论。

一派以陈学究为,强调内容的严谨性、学术性,认为当务之急是深入考证每一处史料,引用务必权威精准,文字风格应庄重肃穆,如此才能在学界立稳脚跟,彰显文化传承的庄重;另一派则以唐寅为代表,他手抚画稿,目光灼灼,倡导要注重书稿的观赏性、趣味性,多融入奇闻轶事、民间传说,文字也应更加灵动活泼,以吸引更广泛的读者,让《墨韵千秋》走出书斋,飞入寻常百姓家。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言辞愈激烈,音量也不自觉拔高。

陈学究涨红了脸,拍案而起:“此书承载华夏历史之厚重,若一味追求趣味而失了学术根本,与街头杂谈何异?必当以严谨治学之态,为后世留下信史!”

唐寅亦不甘示弱,霍然起身,手中画笔在空中挥舞:“若写成晦涩难懂的学究文章,无人问津,传承之路岂不阻断?唯有让大众喜闻乐见,方能使文化之火不熄!”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原本融洽的氛围荡然无存,只剩剑拔弩张的火药味。

苏御坐在位,眉头紧锁,看着争吵不休的众人,心中满是无奈与焦急。

他深知,此刻若不化解矛盾,书稿将陷入僵局,众人的心血恐付之东流。

待众人稍稍平静,他轻咳一声,缓缓开口:“诸位,都先冷静一下。

咱们一路走来,历经多少艰难,为的不就是让《墨韵千秋》完美问世,传承华夏文化吗?如今争论虽烈,实则殊途同归。”

他的声音平和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众人的眼光渐渐聚焦在他身上。

苏御起身,踱步至窗前,凝视着窗外的青山绿水,思绪万千:“陈兄所重学术严谨,确是根基。

无精准史料、庄重文字,此书便如空中楼阁,失了底蕴;唐兄所求趣味传播,亦是关键。

文化若仅存于高阁,无人传承欣赏,不过是一潭死水。”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我们不妨将二者融合。

在详述历史脉络、重大事件时,遵循陈兄之意,严谨考证、字斟句酌,以学术之笔为骨;于日常起居、风俗民情处,采纳唐兄建议,融入趣事、润色文字,用趣味之墨为肌。

如此,方能使书稿既有深度,又有温度,雅俗共赏。”

众人听后,陷入沉思。

林婉兮率先点头,轻声道:“苏大哥所言甚是。

我观书稿,像写唐宋文化那部分,若讲诗词大家时,先严谨阐述其生平、文学成就,再添些他们以诗会友、斗酒赋诗的逸闻,既能让学者认可,又能使普通读者着迷。”

陆文也附和:“确然,就如写战争,可先以正史铺陈局势,再穿插些小兵传奇、战场奇景,必能增色不少。”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渐趋热烈,却不再是针锋相对,而是为如何融合文质建言献策。

陈学究微微颔,神色稍缓:“苏御啊,经你这一提醒,我也明白过来。

此前确是有些偏激,只想着学术纯粹,忽略了受众。

这二者融合之法,可行。”

唐寅亦放下手中画笔,咧嘴一笑:“还是苏兄高瞻远瞩,我这急性子,差点误了事。

就按这法子,咱们定能让书稿大放异彩!”

矛盾既解,众人重拾干劲。

接下来数日,他们依据新共识,再次投入书稿打磨。

苏御统筹协调,依章节分配任务。

陈学究与周崇一头扎进古籍堆,为关键史实翻找更多佐证,核对每一个日期、人名、地名,确保学术精准无误;唐寅则穿梭于市井街巷,收集民间传说、趣闻,回来后与众人分享,为文字注入鲜活气息;陆文逐字逐句雕琢,在庄重与灵动间寻找平衡,让历史的严肃与生活的趣味水乳交融;林婉兮在旁协助,细心整理资料,关注文字的流畅度与可读性,不时提出贴心建议。

然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融合一段关于明朝市井生活的内容时,困难重重。

陈学究寻来的史实资料显示,当时商业繁荣,有诸多新兴行业兴起,管理制度也渐趋完善;唐寅收集的传说则多是街头巷尾的奇人异事,如能言善辩的小贩、身怀绝技的艺人,二者风格迥异,一时难以契合。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