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韵千秋》标点校对大功告成之际,婉清和她的团队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便又一头扎进了参考文献的“深海”
之中。
要知道,在这知识的浩瀚宇宙里,参考文献可是那照亮前路的启明星,是作品得以立足的根本,但凡有一星半点的差池,这辛辛苦苦搭建起来的学术大厦便可能摇摇欲坠。
团队紧急召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会议,婉清神色凝重地扫视一圈,开口说道:“各位,咱们都清楚参考文献对于《墨韵千秋》意味着什么,这是咱们作品的信誉背书,是向读者、向学界交出的一份诚信答卷,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说罢,她看向文献学专家李明辉博士,眼神中满是信任与期待。
李博士扶了扶眼镜,清了清嗓子,开启了这场严谨甄别之旅的序幕:“我建议,咱们第一步先把书中所有引用资料的原始出处做一个全面清查,不管是那些藏在图书馆古籍库里的善本,还是最新表的前沿学术论文,亦或是网络上繁杂的资讯、报刊杂志里的只言片语,统统都要刨根问底。”
团队成员们纷纷点头,旋即按照分工忙碌开来。
负责历史资料板块的资深研究员周宏远老师,此刻正对着一摞摞古籍史籍愁。
书中涉及大量古代书画流派传承、文人雅集轶事等历史记载,参考资料来源广泛,从官修正史到民间野史,不一而足。
其中,在考证一个古老书画流派的起源时,引用了一本流传不广的古籍《墨林旧话》,可这书版本众多,不同版本对于流派开创者的记载竟然相互矛盾。
周老师一头扎进图书馆的古籍特藏室,一待就是好几天,与那些散着历史气息的书籍为伴。
他仔细比对各个版本的纸张质地、印刷墨色、字体风格,从古籍版本学的专业角度初步筛选出几个可能靠谱的版本。
而后,又查阅同时期其他相关的文人笔记、地方县志等资料,进行交叉印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现一本由当时参与书画流派活动的文人后人所编纂的笔记,其中明确提到了开创者的真实身份,与某一古籍版本相符。
周老师这才长舒一口气,确定了最为可靠的引用版本。
另一边,负责现代学术资料核对的年轻学者陈雨,正对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学术论文检索页面绞尽脑汁。
书中在阐述现代绘画创新理论时,引用了多篇国内外知名学者的论文观点。
可有些早期论文由于年代久远,数据库收录不全,信息残缺不全。
陈雨四处联系论文作者曾经就职的院校、研究机构,试图从他们的内部资料库里找到原始版本。
有一篇关键论文,作者早已旅居海外,且原就职院校经历了多次机构改革,资料存档混乱不堪。
陈雨没有放弃,通过国际学术交流网络,辗转联系到作者如今所在的国外研究团队,在对方的协助下,终于拿到了论文的完整扫描件,核实清楚了所有表细节,包括那极易混淆的期刊特刊号与增刊号。
而负责网络信息筛查的吴小悠助理,同样面临着艰巨挑战。
如今网络世界信息爆炸,书中部分对当代艺术展览评论、新兴艺术现象解读的引用,源自网络博客、论坛热帖。
吴小悠深知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入不实资料。
她运用自己精湛的信息检索技巧,先从搜索引擎的海量结果中,筛选出那些由业内资深评论家、权威艺术机构官方账号布的信息。
但这还不够,她进一步深挖博主、机构的背景资料,查看他们过往的布内容是否专业、是否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