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文网

第19章 元成哀平(第2页)

针对此等现象,诸位公卿大臣务必要予以高度重视,仔细查明情况,并再三下达禁令,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生,务必保障农事不受任何干扰!”

他本身所具备的才能其实并无太大瑕疵,但问题在于其治国理念方面存在偏差。

众所周知,治国应当儒法并行,相辅相成,如此方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昌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却在实际施政过程中过于偏重儒家思想,致使儒家势力迅膨胀,而法家则相对式微,最终造成儒法之间严重失衡。

不仅如此,他那柔弱儒雅的性格也是一大弊端。

正是由于这种性格特点,使得他在执政期间对宦官过度宠信,给予他们过多的权力和信任。

而这些心怀不轨的宦官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一绝佳机会,他们趁机大肆弄权,肆意妄为地操纵朝政,将原本井然有序的朝廷政务搅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曾经那个繁荣富强、威震四方的大汉帝国,在他的统治下逐渐失去往日的光辉,开始走上衰败的道路。

往昔西汉王朝所创造的种种辉煌成就,如今都已化作过眼云烟,成为人们记忆深处遥远的回忆。

紧接着,咱们再来谈谈汉成帝刘骜。

这位皇帝啊,我们一提到他想的就是他放纵情欲、沉溺声色犬马的样子!

他每天从早到晚,不是沉醉在美酒佳酿带来的飘飘欲仙之感中,便是迷失在美女如云的温柔乡里无法自拔。

谁也不知道最初的汉成帝还是一个很英明的皇帝。

河平四年三月初一在那滔滔黄河水泛滥成灾之时,汉成帝心急如焚,立即派遣了光禄大夫、博士嘉等共计十一人组成巡视队伍,沿着黄河两岸的各个郡国展开巡查行动。

这些身负重任的官员们不辞辛劳,深入民间,仔细了解那些因这场可怕的水患而失去生计、陷入绝境的百姓们的具体状况,并依据实际情形给予相应的赈济和借贷帮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于不幸被洪水淹没或房屋倒塌压死的人们,如果由于贫困而无力自行安葬,汉成帝下令各郡国提供轻薄的棺材来妥善埋葬死者,以体现朝廷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和关怀。

而对于那些已经完成丧葬事宜的家庭,则会按照规定折合一定金额支付给他们,每户人家可获得两千钱作为补偿。

此外,针对那些为躲避水灾而逃往他乡的灾民们,汉成帝要求他们所在之地的官府及时向他们放救济粮,确保每一个流离失所之人都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同时,当地政府还要认真做好登记工作,密切关注这些灾民的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绝不能让他们因为这场灾难而失去原本赖以维持生计的职业,努力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不仅如此,汉成帝还特别强调要在各地举荐那些为人忠厚老实、品行高尚且敢于仗义执言的贤良之士。

他深知,在这样艰难的时刻,正需要这些正直勇敢的人才挺身而出,为民众声,共同应对眼前的困境,重建家园。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尽管局势已经如此危急,那些位居高位的公卿大臣们却似乎并未对这些问题表现出应有的关切和忧虑。

汉元帝不禁长叹一声:“唉!

究竟有谁能够真正与朕一同分担这份忧愁呢?”

为了解决当前的困境,汉成帝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迅派遣使者前往全国各地进行视察,对于遭受灾害程度过四成的地区,以及百姓家庭资产不足三万钱的人家,一律免除其出租赋的义务。

同时,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逃避缴纳赋税的人,也全部予以赦免。

此外,对于想要入关避难的流民,只要进行登记,便准许他们进入关中地区。

并且要求流民所到达的各个郡国,必须对他们给予充分的关怀和妥善的引导,确保不会出现哪怕一个人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而死的惨状。

最后,汉成帝在诏书中殷切地期望道:“愿天下臣民皆能体谅朕的一番苦心,共同努力度过这段艰难时期,重建我大汉王朝的繁荣昌盛。”

从种种迹象可以明显看出,当他初登皇位之际,可谓是意气风、踌躇满志,心中怀揣着满腔热血和宏伟抱负,一心只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

那时候的他,目光坚定而锐利,仿佛能够穿透重重迷雾,看到国家繁荣昌盛的未来景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