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有钱人家就是不差钱。
上好的木料,用来做茅草大棚也只是寻常。
当然,这木料也只是结实而已,不算得太名贵。
“你说,这根直木是用来做甚么的”
拖拽木料的家仆,悄悄地问旁的家仆。
“听说是要搭茅棚”
“不会吧,有上好大屋不住,难道小官人要住茅棚吗”
“谁知晓啊,或许是小官人真的被那小衙内打傻了罢如若不然,为何无端端要在院中搭个茅棚”
这时候,管家张通黑着脸走了过来“莫说闲话,赶快做活”
那几个家仆不敢再吭声,连忙拖拽着木料,往院子搬动。
院子内,那几个营造匠正挥汗如雨,卖命地工作。
这不是因为张家给的工钱多,而是因为张正把图纸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们。
在这个年代,但凡是学东西,不拜师是不行的。
可张小官人根本没让他们拜师,就把这图纸传给了他们,这些营造匠也是有良心之人,哪里肯不卖力干活
不得不说,虽然宋代商业气氛很浓重,但是在风气上,还尚未完全变成唯利是图,奸商满地的样子。
而且,这些营造匠都是拜了师父的,师父传授的第一课,就是灌输行德给东家做活的时候,要做到“三严”
。
所谓的“三严”
,也就是手严、嘴严、眼严。
大致的意思是,喜欢的东西不能拿家自用;说话必须注意分寸,饭不能语,话不能高,最主要的就是营造匠吃的是百家饭,家与家之间的饭食自然有好友差,哪家的好哪家的不好,绝对不能有半点流露,这可是匠人的大忌啊;东家有女眷的,眼睛不能直勾勾地。
好事不出名,坏事随风行,行业戒规是绝对不能犯的。
这营造,也是个细心的活。
下木料之前是绝对不能大意的,要反复计算,反复丈量,长出一点没事,短了就出事了。
像“大桶张家”
这样的大户人家,把木料用坏了倒是没多大问题,最多就是少拿些工钱。
可若是一般人家,哪里还能有多余的木料备用的啊,这拿不到工钱不说,还要赔偿的营造匠似风光,吃百家饭,喝十里八村的汤,凭着一门手艺,衣食不缺。
但其中辛酸,只有他们自个知道。
只见这些营造匠,刨木的刨木,凿榫卯的凿榫卯,锯木的锯木,斧砍的斧砍叮叮当当,乒乒乓乓,好不热闹。
只用了半日,这茅棚的框架就弄好了。
没办法,这些营造匠本来打算做两日的活,但张小官人毫无保留地传授了图纸给他们,他们哪里还有拿多一日工钱的心思于是,默契地加快了干活的速度。
其实,这茅草棚的技术含量真不高,除了要凿榫卯以外,基本就是个体力活和细致活。
对于轻车熟路的营造匠来说,这根本不是事。
最难的,反而是按照张正的要求扎的茅草,不仅要能拆卸,而是要三层重叠才收货。
对于这些营造匠来说,还算容易上手。
反而做了几个之后,才发现这才是茅草棚最佳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