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的主体民族为鲜虞,属白狄的一支,因其生存环境,其民多善游猎,而非骑射。
赵章以骑制骑的想法、主要针对的还是代地以北的草原胡族。
但这也只是初步的假设,因为他还未曾见识过中原骑兵同胡人骑兵交手的方式。
而以骑制步,以骑制车,除了游射袭扰,赵章发现将士们无论是在真实的战斗中、还是于此刻演练,将士近身后、亦善于使用随身携带的短兵器去对敌。
这便意味着,骑兵的近战当是一直可行的。
至少在如今,就算没有马镫,骑兵近战的方式也一直都存在。
至于骑兵为什么不去冲锋,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当然是不划算。
骑兵在面对复杂的战况时,若贸然冲阵,战损比肯定不会乐观,而一个骑兵的金贵程度,远远非是一个步兵所能比的。
无论是人,还是马。
赵章身为这个国家顶级的食利阶层,单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考虑,一个骑兵的培养成型、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至少可抵得上十個步卒。
无论在那个时代,经济都是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要素。
通过这次战争,赵章能深深体会到这种感觉。
他所率的骑旅健儿每减员一人,都能让他沉痛好一阵。
不过赵章现在所设想的并非是骑兵战术转变的问题。
而是,既然近身作战的情况一直存在,那为何不通过升级军备,直接把短兵换成长兵,或者说是交战时增加一把长兵,以备不时之需呢。
真的只是因为没必要吗?可制作一千支矛的难度,还没打造几套甲费的功夫多。
赵章盯着校场上奔腾的马儿、沉思片刻,信步走下高草坪,朝着一侧放长兵器的木架走去,几个亲卫武将跟在他旁边。
一般骑兵操练时、根本用不着这些长兵器的,赵章特意让人带了几把。
他从架子上拿起一根矛,长矛形制非常普通,一根削的不算光滑的木杆,外加顶端打磨的极为锋利的铁质矛头,矛头和木杆的连接处楔着两颗铆钉。
赵章目测了下矛的长度,木杆加上矛头差不多超过两丈(赵国一丈大概等于两米三),整体的做工倒较为简单,且用铁极少。
();() 木架上此刻还放着一把方戟,戟的形制也就是一边戈刃外加个枪头,戟的整体长度比矛还要长一些,主要是戟的枪头更长。
赵章此刻把矛握在手里,先试了试重量,枪头与木杆的连接很结实,剧烈的运动中完全不用担心脱落。
他微微转换身姿,一手把住矛柄的尾端、一手持中端,骤然往前一刺,虽然这一下没有捅出破空声,但气势还是有的。
赵章转头笑着朝身边的武将问道:“可还行?”
众将有些不解,但还是诚心的恭维了几句,太子挥刺长矛的姿态自然是极为标准的。
赵章这时继续调转姿态,身体下倾,做马步状,将矛尾后三寸夹在腋下,然后单手把住木杆,肩头骤然发力,猛地又是朝前一刺,随即转头继续问道:“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