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们,是不是觉得这么大的一个乌龙有点搞笑啊!
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会为苏轼愤愤不平呢?】
【其实啊事情是这样的,那是发生在嘉佑二年的一场考试,那一场考试被誉为“千古第一榜”
,史学界将其称为龙虎榜,原因无他,只因为那一届考试群英荟萃,涌现了很多出色的人才,可以名臣将相数不胜数,汇聚了南北两宋近三百年国祚中的一半精英,不得不可谓是人才济济。
】
【而传中欧阳修误认苏轼的试卷便是来源于第二场考试,题目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熟悉苏轼与曾巩的老祖宗们必然知道他们写文的风格那是截然不同啊!
而作为曾巩老师的欧阳修又怎会不知自个学生的作风,如此之下,竟会误认?这可能吗?】
仁宗朝及之后的文人默默的点零头,苏东坡的文章恣意纵情,狂放不羁,颇有战国纵横家之风,而曾巩之文古雅、平正、冲和,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务求毫无破绽,两者之文确实有着很大的区别,更何况欧阳修乃是曾巩之师,且他又不瞎,又怎会辨别不出来呢?
【其实啊,当时首先发现苏轼之文的是梅尧臣,他是副主考,对苏轼文中的典故颇感疑惑,于是就去问了欧阳修,欧阳修亦表示不知,故而才将苏轼的第一降为第二。
】
【当时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事后,就此句,欧阳修和梅尧臣还特地询问过苏轼,而苏轼竟那是取“想当然”
之意。
】
北宋,欧阳修回想起那日,亦不得不感叹:苏东坡真乃奇才也!
【什么是“想当然”
,那不是胡编乱造么!
可苏轼就是那么有才,有才到令当时的文坛大佬欧阳修都信以为真,当然想必他也没有想到有人竟会在科举考试中瞎编,可苏轼就是那么奇葩,不只是这么一处,他的很多处都是胡编乱造,找不到出处的。
】
【到这,安安就要了,苏大佬啊您有才是不假,可那是在考试啊!
以您这种胡编乱造的风格,又怎么会有好名次呢?】
北宋年间,苏轼摸了摸鼻子,怪他咯!
可他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只觉文思泉涌,想到什么就写上去了啊!
【也就是当时批卷的是欧阳修,他当时致力于推广古文运动,更是欣赏其纵横捭阖,磅礴大气的文章,方没有过多深究,甚至破格提拔,否则别是名次了,怕是进都进不了啊!
】
【据相关文献记载,苏轼当时除了“论”
这科外,其他几科的成绩大都不太好,虽然没有落榜,但排名也是很靠后的,至于曾巩当时的成绩也并不高,那一榜的状元其实是一个来自于福建的考生章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