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例子,开元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养病,本来快好了,正好好友王昌龄来访。
孟浩然设宴款待,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汉江查头鳊,肉嫩味鲜。
一高兴,任性的孟浩然把郎中不能吃鱼鲜的嘱咐丢到了九霄云外,这道菜一上桌,就大吃特吃起来。
两人桌上觥筹交错,海吃胡喝,相谈甚欢。
刚过几天,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时,孟浩然的痈疽复了,就此永远闭上了眼睛,时年岁。
真的是“不听郎中言,顷刻死眼前”
。
有句古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想必王昌龄对孟浩然的死一定愧疚了一辈子!
孟浩然的任性,坑了自己也坑了队友。
所以,“月照一孤舟”
的生活状态,可能才更适合作为诗人的孟浩然。
(二)
从孟浩然几篇代表性诗作中,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经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之少。”
《春晓》是孟浩然的诗作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这可能是许多儿童在唐诗启蒙中最先接触到的一经典之作。
孟浩然少年时期正是武后执政的时期,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孟浩然并不认同武周皇帝抢夺李唐王朝皇位的做法。
孟浩然十六岁时,武后走下神坛,李显即位,匡复李唐王朝,这让孟浩然感到欢欣鼓舞。
中宗李显即位后,宰相张柬之受到武三思的排挤,被贬为襄州刺史。
这一年,孟浩然去襄阳参加科举考试,孟浩然初露头角,就取得了全县高考状元,张柬之非常欣赏孟浩然的才华,宴请了
他。
没多久,张柬之又接到了流放岭南的诏书。
一顿舟车劳顿后,八十多岁的张柬之,病死在流放途中。
张柬之的死,都对孟浩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最后决定放弃襄州府试,再次隐居鹿门山。
在孟浩然所居住的鹿门山涧南园中有一片桃林,林中有一间专为在桃子成熟的时季看护桃子而建的草庐。
桃花绽放的春天,青年孟浩然常常独自一人到草庐中温书研习。
春夜里的草庐中,孟浩然就着昏黄的灯光读书。
读到疲倦时,他才熄了油灯,裹紧被子进入梦乡。
梦里仿佛听到风雨忽至,草庐外的声响让他睡不踏实,直到天色大亮才醒来。
在要不要起床的迟疑之中,他忽然想起昨夜风雨交加,桃园里的桃花不知会掉落多少,起身推开窗子,他看到春雨过后桃园里花落满地,听到树上的啾啾鸟鸣,于是写下了这家喻户晓的经典唐诗《春晓》。
《春晓》这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二十岁之前,孟浩然认为隐逸是实现仕途通达的最佳方法,所以他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