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特定文化或艺术作品中龙子的形象感兴趣,可以进一步研究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以获取更准确和详细的信息。
相传在泸沽湖畔住着一位美丽的彝族少女玛雅,她的父亲被部族大领抓去当苦役,她和母亲相依为命。
寨子里的人都说湖底住着一只名叫囚牛的妖怪,会在黄昏时出来吃人,但玛雅并不相信。
每到黄昏时,她都会抱着月琴到泸沽湖畔轻轻弹奏,因为这月琴是她阿爸和阿妈爱情的见证,是阿爸留下的唯一纪念。
囚牛被玛雅弹奏的乐曲吸引,悄悄浮出水面偷望,看到弹琴的美丽少女后,不禁惊呼:“哎呀妈呀!”
。
玛雅听见有人叫她,抬头就看到了骇人的囚牛,她起初很恐慌,后来见囚牛无意伤害她,也就慢慢习惯了,还是每天到湖畔弹奏。
囚牛虽然对玛雅心生情愫,但不敢违背天条与她相恋,于是每天能看到她,听到她的弹奏就已心满意足。
玛雅的美丽令部落的大领心升歹意,他以阿爸老玛的性命要挟玛雅就范,为了救阿爸,她只得答应大领的要求。
在出嫁前的黄昏,玛雅再次来到湖边,弹起囚牛最爱的那乐曲,可这次曲声变得无比哀怨,仿佛在倾诉着令人肝肠寸断的绝望。
囚牛听出曲风不对,知道真相后一怒跃出泸沽湖,杀死了大领。
囚牛就这样触犯了天条,按照天规,玉帝要将其处死。
龙王不忍囚牛被处死,于是向玉帝求情,但此时的囚牛诚恳认错,情愿受罚,只是请求将自己的尸身一部分安在玛雅的月琴上,这样就可以日夜陪伴着她,聆听她的琴声。
就这样,当囚牛被处死时,一道金光从天而降,落在玛雅的月琴上,从此琴头变成了囚牛的模样。
这便是龙头琴的由来。
囚牛的形象不止出现在彝族的月琴上,也在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以及在藏族与蒙古族的拨弦拉弹技法的乐器上,常常刻有囚牛扬头竖耳张口的形象。
关于龙子的典故或传说还有很多,以下是部分内容:
-椒图:其性好偏静,忠于职守,遇到外敌侵犯总是将壳口闭紧,所以人们后来将它的形象用在门上取其“紧闭”
之意以求平安。
椒图面目狰狞,负责看守门户,镇守邪妖,庇佑一家一户的安宁。
-螭吻:也有人称它为鸱吻,传闻它乃是龙所生的第九子,龙头鱼身,形状像四脚蛇(蜥蜴)减去了尾巴。
螭吻喜欢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间被视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饰物。
-负屃:传闻它乃是龙所生的第八子,和其父亲长得最像,温文尔雅,满腹经纶,是众多龙子中的才子。
它曾幻化成人形在海边城镇游览,遇到几位饱学之士在点评碑文,负屃一眼便知晓碑文所讲,但并未插话,在旁驻足半日之久也未见人得窥门径。
它不禁皱眉忍不住一语道破天机,在场之人无不震撼,皆向负屃请教文学之道。
此事被海边制作石碑的工匠听说,制作石碑时便把负屃作为碑边的文龙,和驼碑的霸下相得益彰,显得石碑更具威严。
-狴犴:传说他乃是龙之第七子,形似虎,平生好讼。
《龙经》有云:“狴犴好讼,亦曰宪章。”
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
它的形象威风凛凛,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匍匐在官衙的大堂两侧。
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