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娘炒的大酱可是一绝,”
六叔感慨,去年帮沈家盖东屋,他吃过一回,一直到现在都还念念不忘,那个香啊。
“我娘手艺是好。”
沈卫民附和。
他娘炒的大酱,名为菌菇竹笋酱。
野菇竹笋泡发切丁,锅里热油,葱姜蒜,然后放入切好的丁,炒熟之后加自家晒的黄酱,翻炒均匀,菌菇竹笋酱就完成了。
这在农家算是一道奢侈品,费油费劲还极其下干粮。
除了逢年过节,沈家只有三个人能享受这待遇,在部队的李卫国,出嫁了的沈秀,还有在外上学的沈卫民,其他都别想。
“晌午回来,下午回来”
六叔又问,驴车上午就回,要是能等他就等会儿,都是一个村的,这点便利还是能行的。
“不用等我了,我要进城,到时候让我姐夫送我。”
六叔笑呵呵应了。
“你这次要去县城,是复读的事情定下来了”
旁边一个黑瘦黑瘦尖嘴扁头的少年突然开口问道。
沈卫民没理会。
说话的就是瘦猴,大名吴途,和沈卫民一样读到了高中。
他比沈卫民成绩好点,高考时比分数线就差了两分,可懊悔死他了,明明再努努力就行的,可家里死活不同意他复读。
偏这时候沈卫民得意洋洋跟他说自己想读就能读,对比自己和沈卫民,吴途怒火中烧,不经意就把沈卫民在县高做的事儿捅出去了。
沈卫民在沈家沟的风评如此之差,八成是他的功劳。
虽然他说的那些事情都发生过,但经过艺术加工再传出去就是没良心了。
原主自身确有缺陷,但是接管了人家的身体和父母,沈卫民当然不会把错都归在自己个身上。
沈卫民懒得理吴途,小时品行不佳,根本不用期待长大就能好,他又不是他爹他娘,没义务费尽教子。
吴途自讨没趣,后面没再说什么。
吴林今天好像也不在状态,一路上几句无话。
池山高大巍峨,山脚下坡度延伸出去几里地,和缓却有起伏,不好修路,交通条件算差。
不过沈家沟到公社也就十里地,多半个钟头却也到了。
红旗公社本来叫红池镇,人民公社化后改了名称,现在是新旧名称共用。
沈卫民和六叔打了招呼,在镇口下车。
离老远就到镇口老榆树下停着一辆汽车,旁边还站着几个人,这车不按正点发车,都是工人到齐了就走。
唯恐车发走,沈卫民赶紧拐去沈秀家。
沈秀家住的是楼房,李招娣说他大姐嫁得好不是没有道理的。
公婆有正式工作,男人严庆林是公安,两个大姑子嫁的也体面,家里条件是极不错,沈秀嫁过来后就接了大姑子的班成了供销社的正式工,端上了铁饭碗。
搁在十里八乡也找不到比沈秀嫁的更好的了,偏她还有福气,进门连着生了仨小子,严家老两口喜不自禁,恨不得把沈秀当奶奶供着。
对于她时不时帮衬娘家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李招娣口中的经营,这菌菇、大酱、鱼的,严格说起来都是一种投资。
沈卫民走到沈秀家门口,从空间把大酱、煎鱼给渡出来,才抬手敲门。
沈秀给开的门,她刚起,头发还披散着,本来还有些眯瞪,到自家小弟立刻就精神了“三柱子,咋这时候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