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文网

第47章 陈白杜甫(第1页)

周代有乐官采集歌谣也就是采风之制,这据说就是《诗经》“风”

这一部分的由来。

盛世一度也兴起了采风热,这却与“乐官”

甚至与音乐界无干,后结集而成了《红旗歌谣》。

诗歌热升温,上面号召每县都要出几个陈白杜甫。

有位大文豪写道:

“麻城中稻五万二,

超过繁昌四万三。

长江后浪推前浪,

惊人产量次第传。

到处都是新陈杜,

到处都有新屈原。

荷马但丁不稀罕,

莎士比亚几千万。”

陈太白“到处”

一抓一大把——

“一根扁担丈二长,二郎担山赶太阳。”

“撕片白云揩揩汗,凑近太阳吸袋烟。”

“端起巢湖当水瓢,哪方干旱哪方浇。”

“玉米稻子密又密,铺天盖地不透风。

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

气魄与想象均不让太白。

杜诗侧重一个忧字,沉郁顿挫,就不好办,没有土壤。

看这一首:“我是喜鹊天上飞,社是山中一株梅。

喜鹊落在梅树上,石磙打来也不飞。”

只能说稍有点儿悲壮和顿挫的味道,像预言了什么。

熔炉很快炼出了成千上万吨诗。

有的县一个月就拉了一车几百斤重的诗歌去省文联。

有的厂一个月写在大字报上的诗歌就有十万多首。

诗棚、诗亭、诗窗、诗墙、诗歌栏、献诗台、赛诗会、战擂台遍布各地。

诗歌村当道的墙壁都用石灰水刷白了,村里安排人每天在那里画画和做诗。

鸭嘴山水库工地亦摆起诗歌擂台。

诗歌是精神产品,很难想象气喘吁吁吭吃吭吃之际头脑能产生灵感。

指挥部遂按仇鹰建议,凡高小以上文化的人,及虽无学历但已向广播站投过稿的人,每天延长休息半小时,用来写诗。

仇鹰甚至准备将这些人组成诗歌战斗营,采取插红旗、拔白旗的手段促进生产。

考虑到文人相轻,集中恐难出好作品,才放弃这个念头。

冷骏也心血来潮地写了几首四不像——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