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上悦乎游,民足乎食。
’晏子以‘以工代赈’的形式在为君王修筑好游乐场地的同时,饥民从中得到了救助的粮食,这是文献记载中工赈的最早实例。
‘以工代赈’思想在先秦时期管仲的思想中也有提及,如‘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筴也。
这就是后来所谓工赈的办法。
由于其具有‘一石三鸟’之效,在灾荒赈济或公共事务中具有节省政府财政支出,防止凶年流民、盗贼产生等好处,因此历代王朝也多采用这种办法。
如唐代李频任武功令,‘有六门堰廞废百五十年,方岁饥,频发官廥庸民浚渠,按故道厮水灌田,谷以大稔。
懿宗嘉之,赐绯衣银鱼,擢侍御史。
于是虽然山南县已经产生了流民,但毕竟还没有到达最坏的情况。
于是玄策立刻叫来苏文告知他这种想法,由于在大周王朝还没有人想过用这种方法解决流民问题,苏文对玄策也是惊为天人。
立刻保证会立刻推行以工代赈,苏文也看出来了这种方法的妙处。
次日。
山南县各个城门口。
新的政令就张贴了出来。
政令是有关以工代赈的内容。
主要讲的是县政府出资准备修缮山南县的城墙,招募劳工,政府给劳工提供食物,而且每七天还发一定的钱,具体多少视个人工作情况来定。
由于玄策和苏文都没有经验,玄策于是先让苏文在山南县进行试点。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流民们已经没多少力气了,但为了自己,为了家人,能多吃一点饭,还是加入了县衙修缮城墙的队伍。
当政府确实提供给每一个劳工提供了食物,由于这些劳工原来是流民,玄策还是让他们每天先吃一顿饱饭在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