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
在汉语的众多辞书里,“醒”
字都没有贬义。
如《辞源》(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九年)释以“醉解”
、“梦觉”
、“觉悟”
等等,醒都是与昏乱迷惑相对立,只可延伸出理智、清明和聪慧的含义。
屈原的《渔父》诗中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名句,对“醒”
字注入了明亮的光彩。
马桥人不是这样看的。
恰恰相反,马桥人已经习惯了用缩鼻子歪嘴巴的鄙弃表情,来使用这个字,指示一切愚行。
“醒”
是蠢的意思。
“醒子”
当然就是指蠢货。
这种习惯是不是从他们的先人遭遇屈原的时候开始?
约在公元前二七八年,醒的屈原,自认为醒的屈原,不堪无边无际的举世昏醉,决意以身殉道,以死抗恶,投水自毙于汨罗江,也就是罗江的下游——现在那里叫作楚塘乡。
他是受贬放逐而来的。
他所忠诚报效的楚国,当时“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
(引自《战国策》),是容不下他的。
他回望郢都,长歌当哭,壮志难酬,悲慨问天。
如果他不能救助这个世界的话,他至少可以拒绝这个世界。
如果他不能容忍四周的叛卖和虚伪,他至少可以闭上眼睛。
于是他最终选择了江底的暗寂,在那里安顿自己苦楚的心。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流放路线经辰阳、溆浦等地,最后沿湘江绕达罗地。
其实,这是一个楚国贬臣最不应该到达的地方。
罗人曾经被强大的楚国无情驱杀,先一步流落到这里。
当楚人被更强大的秦国所驱杀时,屈原几乎循着同样的路线,随后也漂泊而至。
历史在重演,只是已经换了角色。
同泊异乡,相继沦落,恩怨复何言?
屈原当过楚国的左徒,主持朝廷的文案,当然熟知楚国的历史,熟知楚国对罗国的驱杀。
我不知道他凄然登上罗江之岸时,见到似曾相识的面容,听到似曾相识的语音,身历似曾相识的民风乡俗——这侥幸逃脱了楚人刀斧的一切,心里有何感想?我更难想象,当屈辱而贫弱的罗人面对侵略国的前任大臣,默默无言地迎上来,默默地按住了刀柄,终于援以一箪一瓢之时,大臣的双手是否有过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