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卓早已破罐子破摔,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也不在乎自己在史书上的形象。
但他知道,这些以正义之名反对他、攻伐他的人一定在乎。
袁绍同样抓住了这一点。
就算董卓主要策划者王允已经死了,中央朝廷落入李傕、郭汜这些董卓残部手里,也不妨碍他占据名声上的高地,将幸存的朝臣和董卓部将通通打为乱臣贼子。
刘虞其实不太想在这个时候出头。
但是没办法,他和袁绍是同盟关系,为了对抗公孙瓒,他不能和袁绍闹得太僵。
先前拒绝称帝的那一年,他已经多次拂了袁绍的脸面,这一回,要再拒绝,袁绍怕是会马上与他翻脸。
于是刘虞默认了这一点,对袁绍的安排不置可否。
青州的曹操、田楷、刘备并没有迎合这封疏文。
要说起皇室贵胄,他们青州原本就有。
曹操所在的平原王国,正是平原王刘硕的封地。
这刘硕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宗室,他是汉桓帝刘志的幼弟,是汉桓帝为其父安排的嗣子,继承桓帝父亲的香火。
若论名正言顺,刘虞一个东海王之后,比得上汉桓帝的亲弟?
即使这个平原王刘硕风评太差,喜欢嗜酒闹事,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刘硕有好几个成年的儿子,这些儿子都还养得不错,总能挑出一个看得过去的。
诸如此类的事,在各州都有发生。
江东各郡纷纷向扬州刺史刘繇低头;益州各部拥立益州刺史刘焉,庆贺刘璋等三位公子回归;荆州各族斥责朝廷的不作为,对刘表言听计从……
一时之间,各州各郡都有宗室被推到台前。
不管是手执一方大权的州牧,诸如刘焉、刘表之流,还是被硬推上台子的傀儡,诸如平原王刘硕,在群龙无首的洪流中,注定被时代裹挟,在史载上留下或长或短的篇章。
因为有这些人的遮掩,在兖州、豫州开始展露头角的陈国,并未引起对手们太多的注意。
长安城那边,已经几乎散架,却还摇摇欲坠支撑着的旧朝廷也不甘示弱。
李傕、郭汜等人坚持认为长安的朝廷才是真正的正统,其他州郡都是意图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命令臣子写一封檄文,痛骂各州冒尖尖的逆贼。
寄出檄文之后,李傕、郭汜相顾无言,怒火中烧。
不知太师董相是怎么想的,自己死了便死了,还非得带走小皇帝。
现在好了,整个中原,就只有他们中央朝廷没有汉室宗亲,拿不出“正统血脉”
。
要是小皇帝还活着,还有刘虞他们什么事啊。
“若是长史刘艾没有逃跑,以他的身份,倒也勉强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