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文网

第80章 昭文书报1(第2页)

【《左传·昭公十五年》载:

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

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

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

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

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

数典而忘其祖。”

这则周王责备史官籍谈的记录,便是“数典忘祖”

一词的出处。

通过这则典故,我们可以得知:

在春秋时期,虽然甲骨、布帛、金石等物品已经成为传播知识的载体,但因为价格昂贵、获取不易等客观因素,并未普及使用。

文化知识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传承。

秦汉时期,统治者颁布书同文、废挟书令等政令,毛笔、纸张出现并广泛应用,抄写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尔后,雕版印刷术明,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开始由抄写转变为印刷。

胤惠帝时期,雕版印刷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到昭文时代,雕版印刷术则飞展,并出现了活字印刷术。

促进印刷术展进步的导火索便是赫赫有名的大胤第一报《文心报》。

“口语传播、抄写传播、印刷传播,人类就是这样进步的啊。”

三个词语,三个阶段,听起来很简单,但是从口语传播到印刷传播,人类走了上千年,一丝一毫的进步都极为不易。

“印刷传播之后又该是什么传播?”

朱宣伊蓦然想起青橘在《郁陵千秋》那期视频提及的数字墓园——数字墓碑可以存储亡者生前的照片、视频、作品等信息。

“数字传播?”

名字有了,概念没有。

【惠帝三十年,舜阳公主朱宣伊登基为帝。

因厌恶华而不实的文风,朱宣伊明旨下令公文当“弃绝华艳,朴实简明”

,强制开启大胤公文文风改革。

是的呢。

那些喜好浮艳文风、旧习难改的官吏一脸生无可恋,多亏天幕出现,陛下还是皇太子时便启动了公文文风改革,并将其纳入考核内容。

培训班不怕,就怕考核。

【为了推进这项改革,她精心开办大胤第一期公文培训班,延邀苏泊、曾还春等文风质朴简实的文学大家授课。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