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听说城里戒严了。”
甘采儿点头。
“是因为我吗?”
“当然不是。”
甘采儿揉了揉他的头,柔声安抚,“若是要对付你,只需派刺客和暗卫就够了。”
“那会因为什么?”
杜恪望着她。
甘采儿摇着头,无法回答。
她也很想知道到底为什么,心底隐约不安。
前世,并没有出现这件事。
夜深人静之时,玄莺又来了,带来了最新的消息:全城戒严,是因摄政王反了。
城门守卫全都是京都兵马司的人,是摄政王的亲兵。
摄政王之所以会反,是因在查朱贵妃之死时,牵扯出了另一桩惊天的叛国大案。
朱贵妃之死,事关国祚,公孙睿亲自下令由三堂会审。
公孙奕更是震怒,他牵头亲自督办此案。
令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和内务府参与此案的官员有六七十人,几个月下来,将整个后宫来来回回清查了五六遍,甚至连每一寸地皮都查过。
这一查便查出无数秘密,有各宫室间的暗道、密室,有私藏的各种宝贝,还有好多具无名陈年尸骨于是,一宗案件变成了一堆案件。
其中最关键的,是在贵妃的寝殿内找到了一大叠来自阿克族的书信,代表着她生前与阿克族有频繁的联络。
阿克族与大雍朝似敌似敌,虽在北疆边境有冲突和摩擦,但两国之间的来往并不曾中断过,特别是民间的商贸,还算频繁。
所以,朱贵妃与阿克族有所联系,尽管让人诟病,但也不算天大的错。
可问题就出在这些书信,信中讲到了大雍北疆的布防,还有孟家在京都的动向,甚至连梅孟两家联姻之事,都有提及。
这就不仅仅是普通书信,而是密报。
查抄到书信的大理寺官员,不敢瞒报,立即将信件呈给了陛下。
后宫贵妃,通敌叛国。
这个罪名可非同小可,一石激起千层浪!
调查贵妃之死的风头,瞬间转成了调查其叛国是栽赃陷害,还是属实。
那几日,甘采儿在府中忙得不亦乐乎时,朝堂上却人人自危。
一个后宫嫔妃,深居皇宫,上哪里去知道边防布置?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要变天了。
那些信自然全是真的,只是收件人不是朱贵妃,而是摄政王。
它们原本是在摄政王书房的暗阁里,不知何时竟被移到朱贵妃寝殿暗阁里。
在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和内务府几十名官员努力下,只两三天时间,便很快查到了摄政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