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文网

分卷阅读49(第3页)

由于爹不疼,亲娘又早逝,养母忙着争宠的缘故。

朱由校这位朱常洛的皇长子,从小到大,属于野蛮生长。

没有受到长辈关爱的朱由校沉湎做木工活儿,同样没有受到长辈们关爱的朱由检,则喜欢读书

然而还是那句话,没什么卵用。

朱由检真的比文盲好不了哪儿去,主要自己一个人读书,和别人教导读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再者明朝朱理学说,盛行其道。

像八股文,很多读书人专研一辈子,才懂得大概,何况是朱由检这种长大后注定要去地方当藩王的皇子。

哪怕有太傅教导,学不懂还是学不懂。

谁又知晓,朱由校这位皇帝会那么短命,连子嗣都没有留下,而朱常洛的儿子们,又死得只剩下朱由检,于是乎朱由检就这样捡漏皇位。

游健别了一把折扇,很是人模狗样儿。

郭允厚和郑云海倒没有换便服,还是穿的官服。

种植高产农作物的皇庄位于郊外西北方,好几个村子都被围在里面。

算是佃户,不过是皇家的,而不是私人。

皇庄里的农作物都是他们照料。

郭允厚和郑云海隔三差五的来一次,自己上手耕作的时候很少。

这倒没什么,主要游健也不会下地耕种,怎么种地,怎么才能将地种得更好,游健一点都不懂,自然不会非专业人士指导专业人士。

“万岁爷,这玉黍结的果实个个饱满,微臣琢磨,等收成大概能达到一亩十五石的产量。”

在明朝,一石约等于57KG到180斤不等,一斤大约590克,为了计算标准,就按照一斤500计算。

游健搞来的玉米,是高高产的玉米,带有一些不科学性。

亩产的话,大概一亩地的玉米,能收3000斤左右。

(游健记忆中的上辈子,玉米一亩地的大概产量在1600斤到1800斤左右)

一亩3000斤玉米,换算成‘石’,就是16.666石。

真的超级高的产量了。

像传统水稻以及小麦等,产量也就一亩三石至五石左右。

几百斤的产量,好点能上千斤。

再加上‘十税三’的农税,然后租种地主家的地,佃户还要给七成的收成给地主,自己只留下三成。

这是不成文的规则,没有地的庶民百姓,要想活命,只能租地主的地来种。

土地兼并,是每个封建王朝后期都会面临的问题。

需要缴纳赋税的百姓无地可种,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