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你选的这条路的被动技能很厉害,但是你没有强化自己的主动技能,属于是买椟还珠。
假设有一个最优解,而且大家也不是瞎子,自然都会跑到这个最优解里,你看结果,并不是所有去最优解的人就都怎么样了,它仅仅是加持高了一丢丢,你再看选择对目标的影响,给降温了,开卷了,不香了,这是一拥而上对这条路本身的影响。
鲁迅对路的论述是很明白的。
纠结到底,是询问自己的内心,是否真正喜欢,喜欢的时候,即便没人帮忙,自己也搞定了,不喜欢的话,有人教有人带,也该不会还是不会,你只嫌唠叨。
经验主义是不好的,别人经验主义那更应该慎重,说是听劝吃香,嗯我明白固然吃香,只是提醒一点,别丢了自己的判断。
知道一件事是好是坏呢?即便什么都不做,太在乎也是有巨大负担的,生怕错过点什么,总是赋予冗余的观察。
索性这种事不多,不好其他的事还好,就怕哪有事哪到,帮不上忙,又苦了自己,何必呢?
如果摸鱼不活的话,真觉得摸鱼儿是个词牌名。
万般无奈下,也最好别伤及无辜。
它一直变化着,身处其中却不知生了什么。
打情骂俏什么的,插科打诨什么的,挺好,羡慕,人就是这样,缺什么就羡慕什么,不分青红皂白。
因为这也,不光这些,还有其他的很多很多,它们彼此都不矛盾,似乎都可以兼得。
既然能兼得,岂不是多多益善?多可少,少不可多也,也许这源自对笼子的恐惧吧。
一个人的选择越多,就如同自己解锁的地图越大,能去的地方越多,这样对自由的感觉就会越明晰。
不是多多益善,是怕没得选。
文字就是这样,大如星斗,细如牛毛,不一而足。
不是没有喜欢的,不是没有有用的,是没找到,还没找到。
月光如水,空气宜人,不如出来走走。
唉?听到了写歹毒刺耳的话,就当没听见好了,何必浪费这打好光景,和这些没必要的东西赌气呢?
把家里的书都看完,本不是什么浩大的工程,但非要再买再借,呜呜看不完呐!
他在成名以前,写的小说也不会过一百个读者。
道理不是新的,它一直流传着,但永远不是仅有一条。
颜色对比。
无论多么凶猛,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一个小东西。
看出了某些痕迹,词汇不可能不重复,无论你多有墨水,多天马行空。
他没有直说自己是什么心情,他写了一个恰当的比喻,你就知道他在说什么。
声音代替了光线,我睁不开眼,看不清前面是什么,但声音像锤子一样朝我的心脏咚咚咚地砸过来,我又听到自己的心像与锤子产生共振一样,咚咚咚,咚咚咚。
我像是被人按进水里,不,是完全沉没在水里一样,一边忍受着寂静无声,一边忍受着震耳欲聋,放弃所有挣扎,只是静静地向下沉。